从秦始皇开始,到清朝灭亡,皇帝这个词汇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但其实,皇帝这个词汇传承下来,也源自刘邦的肯定。
那就是刘邦成为天子以后,继续使用皇帝这个称号,来作为天子的尊号。
那么,为什么刘邦要继续使用秦的君主的称号?
1、皇帝的来历
皇帝这个词汇,是秦始皇的原创词汇。秦灭六国以后,秦的君主嬴政有感于自己的成就震古烁今,所以不想继续使用“王”这个称号,打算换个称号。于是嬴政让群臣商议发明一个新的尊号,来做自己的称号。
在这之前,华夏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有过皇(三皇),有过帝(五帝,以及商朝诸帝),也有过后(有说法认为夏朝君主的尊号是“后”,比如这句话:“我后躬行天讨”,这个“后”可以理解成君王的意思),以及王(从西周开始)的称号。所以大臣经过研究,最终嬴政决定:采取皇和帝这两个称号,称自己为皇帝。
当然当代人觉得皇帝这个词汇很寻常,但是在当时,皇帝这个词汇还是一个新鲜词汇——不论是对于秦国人来说还是对于其他六国百姓来说,毕竟听“王”这个词汇听久了,听皇帝这个词,还真觉得比较新鲜——这倒是不亚于民国的老百姓听到大总统这个词。
2、昙花一现的秦皇帝
秦始皇驾崩后,公子胡亥成为了秦的新皇帝。这便是历史上的秦二世。秦二世上台当年,陈胜吴广就起来造反了。
其实小编根据《史记》的描述,对于秦末局势有个看法:那就是即便秦兵做不到镇压六国故地的起义军,但如果能依靠秦兵的战力+函谷关的天险,守住秦本土应该不难。要知道,章邯率领秦兵和起义军交战,也取得不少胜利。甚至秦临时组织的刑徒军,都一度击溃进犯关中的起义军。
但是,因为赵高弄权乃至秦高层的一系列斗争,引起了章邯等人的恐慌,最终导致章邯没有心情和项羽长期周旋,最终倒是局势出现逆转——倘若秦当时的策略是守住本土,或许局势不至于那么惨。
当然,秦二世被赵高杀死以后,子婴设计处决了赵高。在这之前,赵高就认为,秦如今地盘就剩下关中,所以新的君主不能继续叫皇帝了,所以只能叫王。而子婴也确实采纳了这个建议。
子婴做秦王也就四十多天的光景,刘邦大军就逼近咸阳。眼看没有武装力量抵抗刘邦,子婴宣布投降刘邦。
就这样,秦灭亡了。
不光是存在十五年的秦朝没了,更是存在650左右的老秦国也随之灰飞烟灭。
3、刘邦的考虑
秦崩盘以后,经过四年的楚汉相争,汉王刘邦成为新的胜利者,以及各路诸侯的首领。所以,在诸侯的拥戴下,刘邦成为新的天子——至少名义上是拥戴。
但是,关于新朝廷天子尊号的问题,刘邦还是需要经过一番考虑。
此时刘邦面临三个选择。
第一是学习周朝那样,天子的尊号是王。但这个模式行不通——因为早在战国时期,王这个词汇就有些通货膨胀了——因为周天子是王,强势诸侯也自称王。甚至秦始皇的曾祖父在位期间,还和齐王一度有过协议:那就是秦王自称西帝,齐王自称东帝——当然,这个帝的意义,是比王高级。只不过后来因为很多因素,这个计划没能落地。
所以刘邦没必要自贬身价称王。
此外,刘邦名义上的君主(当时已经被项羽杀了)熊心,称号都是“义帝”,所以刘邦更不能称王。
第二,是选择制造一个新的尊号,好比秦始皇炮制皇帝,项羽炮制霸王一样,搞出个新的尊号出来。但是刘邦没有选择标新立异。
第三,继续效仿秦始皇父子,使用皇帝尊号。
在第一、第二选项没有被采纳的情况下,刘邦自然而然选择了第三个选择——那就是继续做皇帝。
毕竟,皇帝是新词,但是皇和帝可不是新词。而且,帝的地位还高。格调也比霸王高很多(春秋五霸名义上还得尊周天子为君上)。
所以,刘邦没理由不选第三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