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作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代表艺术家,在抗战烽火中以笔为戈,绘制出一幅幅染着硝烟,反映民族抗战历史、熔铸了艺术家生命情感和抗争精神的作品。这些作品构筑了“烽火铸骨——关山月艺术中的民族精神图谱”——由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精心策划推出的此次特展,以33件馆藏珍品为主线,通过关山月的艺术实践,勾连起民族救亡与复兴的精神脉络,深刻诠释“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真谛。
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俊宇介绍,20世纪30年代末,面对民族危难,青年关山月毅然迈向烽火艺坛。在抗战洪流中,他自觉肩负民族安危,以饱含激情的笔触投身救亡图存的文艺事业,开启了以抗战画和行旅写生表达民族振兴理想的创作征途。他的艺术生涯,始于一场“从城市撤退”的个人流亡,却以脚步丈量了大半个中国。他笔下的风雪山川、流民背影,既是民族的集体伤痕,更是中国艺术家对“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信仰的践行。正因如此,本次展览以“烽火铸骨”为主题,通过五大板块系统呈现关山月从流亡途中的苦难记录到新中国山河新貌的创作历程,展现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崛起的历史必然。
展览开篇的“从城市撤退”板块,展现了广州沦陷后关山月的流亡轨迹,其中长卷《从城市撤退》,以40厘米高、7.6米长的悲怆视野,记录广州沦陷后难民千里流徙的惨状;《铁蹄下的孤寡》《寇机去后》等代表作则以冰封旷野与废墟控诉战争暴行,揭示民族苦难的普遍性。这场撤退开启了关山月离开广州后行走大半个中国的壮阔旅程,其行走写生通过地理空间的延展,重构了艺术与时代的互动关系。
关山月以充满悲悯的笔墨描绘战争,他笔下躬身劳作的民众、烽火中坚守的学人,恰似苦难洪流中的砥柱,默默承载着民族不屈的精魂。而随着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历经战火淬炼的关山月将全部热忱投入“艺术为人民”的事业中,以画笔续写民族精神的崭新篇章。“苦难与新生”板块聚焦《游击队之家》《纺线》《渔歌》等作品,将抗战期间民众的苦难伤痛与新中国的和谐美好并置,折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的新生活。
“烽烟与海潮”板块以意象并置为脉络,探察关山月穿行于历史褶皱间的笔触,通过作品《三灶岛外所见》与《归帆》的时空对照,延展至海防主题作品《云龙卧海疆》,呈现从日军轰炸渔船的惨烈到和平年代渔港丰饶的巨变,见证历史震荡中的民族重生。
关山月曾言:“不能有前方而无后方,有抗战而无山水。”他在抗战时期的山水画创作,是将民族救亡意识注入传统绘画的艺术革新。“山水与家园”板块将关山月跨越半个世纪的《漓江百里图》《漓江百里春》《黄河冰桥》《壶口观瀑》并置,从中可以看到关山月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山水画与抗战时期西行写生存在的承续与变革关系。抗战时期的西南西北写生不仅为其新中国山水题材创作积累了技法与主题素材,更塑造了融合民族叙事与现实观察的方法。
红棉(国画) 51×56.2厘米 1939年 关山月
作为压轴章节,“铁骨与江山”板块揭示了艺术家深层的精神蜕变:抗战期间的《红棉》题跋“今昔感也”,40年后升华为《红棉白鸽》中铁骨虬枝托起的和平宣言;而作品《江南塞北天边雁》《风雨千秋泰岳松》则超越了具体的地貌描绘,升华为民族国家的视觉象征与精神图谱,也是从烽火中铸就的铁骨所支撑的“江山”。
红棉白鸽(国画) 71×88.5厘米 1977年 关山月
这些染着硝烟的艺术,不仅是历史的视觉证词,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在深重苦难中不屈的精魂、不灭的骨气。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创新性地使用了“双线索叙事”:一方面通过《渔民之劫》与《归帆》、《漓江百里图》与《漓江百里春》、《黄河冰桥》与《壶口观瀑》、《红棉》与《红棉白鸽》等作品的并置,形成战争与和平的时空穿越式对照,为观众带来历史的回响,彰显艺术家心中一以贯之的家国和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以“关山月抗战艺术年表”梳理1939至2025年间在澳门、香港、重庆、敦煌等地举办的与其相关的34次主题展览,印证其“以笔为枪”的艺术实践。
陈俊宇认为,这种“双线索叙事”的展览形式,强化了文献对于美术展览的重要意义。“以严谨的文献梳理和解读关山月个人画展的历史细节,直观地呈现画家艺术生涯中的抗战画展经历,从学术性及艺术性统一的角度还原历史情境,能更好地展现关山月那一代艺术家与时俱进追求创新所作的努力,以及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所作出的贡献。”
33件馆藏珍品构建起一座视觉史诗的精神长城。策展团队将关山月的个人体验升华为民族集体记忆,其笔下的难民、红棉、江山,生动展现了民族危亡之际“以笔为枪”的英勇抗争与和平年代“江山多娇”的永恒礼赞。
时光流转,关山月笔下的烽火战场早已化作锦绣家园,“但流淌在父亲画作中的民族精神,从未因时光流逝而褪色。此刻,当我们凝望《江南塞北天边雁》的壮阔山河,仰望《风雨千秋泰岳松》的凌云气魄,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艺术家毕生的艺术追求与成就,更是一个古老民族在历经血火洗礼后,迸发出的顽强生命力与开创未来的磅礴气象。”关山月之女关怡深情地说。
据了解,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建馆以来一直以关山月艺术及20世纪中国美术为主要研究方向,形成了系统的学术体系。作为“关山月与20世纪中后期美术研究”系列项目之一,“烽火铸骨——关山月艺术中的民族精神图谱”展览是关山月美术馆继“塞外驼铃”“画道革新”等系列学术展览后的又一力作,同时也是该馆第12次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
2025年8月24日《中国文化报》
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
《33件馆藏珍品 勾勒关山月艺术中的民族精神图谱》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