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西藏频道
“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热带鱼,等我长大了,我要带阿爸去海边看更多的热带鱼。”9岁的德吉梅朵攥着刚买的小鱼形钥匙扣,黑亮亮的眼睛里充满对未来向往。
8月的西藏,暑气被高原的清风揉得温柔。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扎囊县的西普农博园里,攒动的人影成了最鲜活的风景:孩子们在泳池里扑腾玩闹;年轻人在玻璃栈道上向着雅鲁藏布江瞭望;白发老人坐在遮阳伞下,惬意地休息享受美好时光。
谁能想到,这片热闹之地曾是“风吹石头跑”的戈壁?“以前这里一眼望去只有漫天黄沙。”西普农博园负责人干建明告诉记者,“9年来,我们坚持防沙治沙、植树绿化、生态修复、科技引领、产业振兴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将原本的荒地,打造成了可富裕一方百姓的生态基地。”
西普海洋公园。人民网记者 次仁罗布摄
“现在暑假可热闹了,我们这里的餐饮位经常是一票难求。小朋友最喜欢的就是我们新建的海洋馆,里面有很多他们没见过的动物。”干建明说。
暑期文旅热的背后,是西藏把“绿水青山”和“文化瑰宝”打包成“旅游礼包”的巧思。在林芝巴松措湖心岛,徒步探访措宗贡巴寺,同步体验工布响箭非遗;在日喀则珠峰观景台,沉浸式观看《诺桑王子》藏戏表演;在类乌齐县扎郭塘草坝,欣赏“衣脉相承”民族时装秀……
来自四川的黄女士手机里存着刚拍的藏戏表演视频,“以前觉得西藏的美是‘只可远观’,现在发现能亲手摸、亲口尝、亲身玩,这种体验太不一样了。”
数据也印证了这种“触摸感”。今年上半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3128.48万人次,同比增长11.67%;实现旅游总花费315.52亿元,同比增长10.18%。
文旅消费带动农牧民增收的链条越拉越长——农博园里的服务员、景区里的向导,不少都是本地群众。
西普农博园里的鸟巢餐厅。人民网记者 次仁罗布摄
干建明想着下一步,“设备还得弄好些,让更多人能留下来干活,不用跑远去打工。我们还得跟当地一起,琢磨些新路子,既能把钱赚了,又能把这好不容易得来的绿色守住了。”
夜色渐浓,农博园的灯光与点点星光遥相呼应,像一串珍珠串起了高原的过去与现在。正如一位游客在朋友圈里写的:“西藏的夏天,不仅有雪山草原的壮阔,更有烟火气里的温暖。”(陈曦、吴雨仁、欧阳易佳、杨曦、次仁罗布、李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