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以严明吏治闻名,常被视为冷肃无情。但历史学家易中天认为,他刻薄而不寡恩,冷酷亦非无情。少有人知,雍正其实性格耿直。
雍正遭世人指控十大罪行,他亲撰《大义觉迷录》逐一反驳,涵盖亲情、吏治、女色等方面,并坦诚曾对允禩、允禟动过杀念,但二人未及受戮便已去世。
雍正自证清白时,不慎揭露了诸多皇室秘闻与大臣私下劣迹,颇显滑稽。更有趣的是,他常对宠臣甜言蜜语,这份“可爱”着实特别。
平定青海叛后,雍正谕年羹尧:“朕真不知如何宠你。”张廷玉病时,雍正对侍从言手臂疼数日,叹曰:“张廷玉之病,岂非朕之臂痛乎?”
【捐官入仕,不畏权贵】
雍正朝著名封疆大吏李卫,性格既狂放又睿智,办案果敢,不惧权贵,招致群臣非议。雍正却置之不理,坚定支持李卫,直言“朕深信卿”。
李卫虽出身卑微且不识字,五品官职亦是花费1700两白银得来,但他却深得雍正赏识,与年羹尧、张廷玉并列为雍正帝的三大宠臣,这究竟是何缘由?
李卫出身富商家庭,梦想入朝为官。在清朝捐官制度下,他选择此路以求速达。但康熙时的捐官制度严格,对捐官者的考核与官职授予均有明确规定。
李卫担任的兵部员外郎,尽管仅为从五品闲散之职,却标志着他踏入了中央机构。清朝状元初入仕途,也仅是从六品翰林院修撰做起,相比之下并不逊色。
两年后,李卫由兵部员外郎转任正五品户部广西司郎中,位仅次侍郎,相当于今司级干部。此番蜕变仅用两年,非全然金钱之功。
户部负责户籍财政,郎中李卫直管库银。上任之初,他即被派发亲王钱粮,此职虽难讨好,但李卫不惧,因他敢于担当。
不久,李卫察觉一位亲王贪污,该亲王规定户部每进账千两税需“进贡”十两,名曰“库平银”。
虽亲王身份令人忌惮,历任户部郎中多任其发展,但李卫不愿视而不见。他自知位卑言轻,遂于户部大堂设柜专收库平银,并贴“某王盈余”四字以明示。
李卫用阳谋直戳亲王痛处,使其颜面扫地,从此亲王不敢再私敛库平银。李卫此番正直对抗权贵之举,传至皇四子胤禛耳中。
【筹建漕帮,收归己用】
公元1722年,胤禛作为皇四子继位,即雍正帝。面对争议,他亟需培植亲信,所求之人无需出身名门,只要品行端正、有才干能力即可。
雍正主张用人不应论资排辈,有才者即便经验稍缺,亦可管理朝政。为此,他勇于打破常规,启用新人,唯一原则是绝不姑息闲散之人。
李卫任户部郎中时,理政能力获张廷玉认可,特别是处理纠纷条理清晰。他身家清白且办事可靠,完全符合雍正的选拔标准。
雍正即位后立即念及李卫,使其仕途达到顶峰。次年,李卫升为云南布政使,掌管财政税负,整顿盐政成效显著。雍正五年,他晋升为浙江总督,成功打击众多大盐枭。
经雍正提拔,李卫仕途坦荡,他主要为雍正做了两件事:一是查处私盐,二是侦察盗贼,这两件事贯穿了他的一生。
康熙末年行仁政,致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大减,地方官敷衍塞责,甚或纵容盗贼。盗贼因而横行,小至偷窃,大至抢劫杀人,无恶不作。
雍正时期,私盐问题严峻,两浙地区尤为突出。官商、官役武吏与私匪勾结,主要采取武装贩私和集体走私,利用粮船沿江运送私盐。
雍正诏书提及,水手勾结奸人私贩盐,抢劫盐铺百姓;走私粮队与黑帮分赃。私盐泛滥致盐业亏损,重任在肩的李卫将如何应对?
李卫未走科举之路,年少时结交江湖人士,行事灵活无羁。无朝中势力牵绊,他胆识过人,敢于收编盗贼,使其为朝廷效力。
处理江南盗贼问题时,李卫深入调查,揭露了一批懒政官员,雍正遂将其发配。而他则整合盗贼,创立了主营漕运的“漕帮”,在外界看来即是“黑帮”。
这些盗贼多为无产男青年,少数为底层文人,大多因生活困顿而结伙为盗。若不加管制,他们终将成为具有潜在危害性的不稳定群体。
经李卫筹划,昔日地痞草莽获合法身份,随漕帮遍走南北,为朝廷运粮送饷。凡水域丰富之地,皆可见其忙碌身影。
漕帮成员不局限于盗贼,亦含民间商户黑帮,经李卫劝服后愿为朝廷服务。其鼎盛期,人数多达百万,成为朝廷最大且覆盖面最广的情报网络。
贩卖私盐的官商皆难避漕帮耳目,李卫欲擒之则事半功倍,令朝臣忌惮。但对雍正而言,李卫忠心耿耿,掌管此有助朝廷的“黑帮”,并无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