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永乐青花瓷器:从真品特点到鉴定方法!
永乐和宣德瓷器的器型、釉色、纹饰比较相似,在以往,大家都不怎么去区分,故有“永宣不分家”的说法。随着深入对永乐、宣德青花样本的研究,当下的研究资料已是将两者区分开来。
永乐年间的甜白釉、鲜红釉和青花瓷独树一帜,是明清两代之典型,其造型圆润清秀、灵巧。青花的色调古雅凝重,鲜艳绚丽,采用进口“苏泥勃青料”,发色呈现自然的晕散,在发色浓重处会形成结晶斑点,此处呈凸凹不平状。讲究修胎,线条十分柔美流畅,边角非常规整。胎土淘炼工艺到位,胎质纯净,杂质较少,成色细腻、洁白,胎体厚薄适中,与洪武年要普遍轻薄一些。由于当时窑口烧造温度有所提升,所以瓷器釉面莹润、光滑、平净,一般不会出现橘皮纹,釉色以白中泛青居多,有些呈现洁白色,就是我们说的甜白釉。由于制瓷风格的改变和政治年号更叠并不是同步的,因此永乐瓷器和洪武晚期,宣德早期瓷器经常有人判断错误。
一、底足特征
永乐瓷器一般圈足矮浅,由于胎土淘炼细致,白沙底莹润细密,足墙属内直外坡状,有些地方会有小块铁色斑点,摸起来细腻润滑。永乐时期也有施釉底,底足的白釉平净,釉薄处呈黄色,釉厚处泛浆白色或着闪青色,部分底釉会有细纹开片。小器的底足多数有施釉,有些釉面呈波浪纹;琢器底足多数是边棱状,削切痕比较明显。露胎处有火石红迹象,内足墙会泛黄斑。永乐胎体相对轻薄,修胎讲究,腹部的接胎痕不是很明显
二、青花用料
永乐时期青花主要以用进口“苏麻离青料”为主,青花发色有自然的晕散现象。呈色浓艳,犹如宝石蓝般如梦似幻。“苏麻离青料”的含锰量低、含铁量高,烧造后呈浓艳的青蓝色,青花烧成部分往往会留下黑疵斑点,最浓重的地方会凝聚出黑色锡光。也有些会将进口苏料和国产青料一起使用的,其中以国产青料描绘淡色云纹海水,进口苏料描绘浓色游龙飞凤,浓淡对比鲜明。还有部分馆藏精品是没有铁锈斑的,青花色泽优雅美丽,其所用的青花料是淘炼纯度极高的国产青料和进口苏料互相混合制成。
三、釉面呈色
永乐瓷器釉面的主要特征为莹润、细腻、平净、光滑,一般不会产生橘皮纹。就单独拿青花瓷器的釉面来说,永乐青花的釉面青白程度比元青花有所减弱,因为釉料中掺有草木灰,并且是用木柴烧窑,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效果。现代瓷器的釉料成分以及烧制工艺都与明代不同,因此釉面无此种青白色。永乐青花瓷器鉴定交易咨询下图 珠山老师。
四、常规款识
永乐瓷器大多没有款识,极少部分会落“永乐年制”的四字款。其中有一些其实是明正德年后仿的永乐瓷器落款。包括后面的嘉靖、万历,康熙、雍正,清末民国初都有仿款出现。各代仿款有青花书款、阴文刻款、阳文刻款三种字体;字体跟写法也不同。落款的外圈常以花瓣形图案开光,线条较硬直不流畅,也有一些以单圈开光。
五、纹饰风格
永乐青花的纹饰疏朗秀丽、笔风自然。花纹涂画多以双钩填色,绘笔采用小笔触之,常常会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纹饰线条浓重处常伴有钴铁的结晶斑,这是因钴料研磨不细导致。构图风格形式多姿多样,其纹饰不论是粗笔写意或是细笔描摹,都有一种清秀自然之感,时代特征十分鲜明。洪武朝盛行的主题纹饰图案扁菊花在这时已十分少见,这一点在断代时可以作为很重要的提示。
六、胎体特性
仿品瓷胎往往是厚薄均匀,反而是真品厚薄不一,迎光可见胎体内部透光不均匀的现象;历代所仿最多当属永乐朝所造青花压手杯,后仿制品青花色泽鲜艳而不浓,而且器型均略大于真品;仿得最像当属清康熙、雍正年代制品,但在胎釉上仍然难以抛开清朝风格;同治、光绪年代仿品的器型相对比永乐瓷器要大很多,而且胎体相对厚重,纹饰相对粗糙。另外笔者发现,近现代的伪制品目前都忽略了其器足之外的一道贴地凸线。
另外,笔者发现,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所仿的器物,青料中铁锈点色泽较淡,为黄褐色,浮于釉面而不沉着入里,这点在实物鉴定中也是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