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下午,出席第八届“CHINA・中国”(哈密)陶瓷艺术设计大赛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哈密,围绕“陶瓷产业创新发展”主题展开深入座谈。大赛组委会主席宁钢主持会议,哈密市政协原主席王毅,巴里坤县委书记于俊伟,县委副书记马向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磊等领导出席座谈会。
本届“CHINA・中国”(哈密)陶瓷艺术设计大赛以“大美新疆”为创意核心,特别聚焦巴里坤当地瓷土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一批融合新疆人文自然元素、采用本地瓷土烧制的作品被命名为“新疆新瓷”。为推动新疆陶瓷文化发展,大赛组委会在展览中特别设立“新疆新瓷”专区,最终88件获奖作品中,“新疆新瓷”获奖21件,充分展现出新疆瓷土与中原陶瓷烧制技艺融合创新的实践成果。
座谈会上,马向辉详细介绍了巴里坤县依托丰富瓷土资源和河南援疆项目支持,推动陶瓷产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专家学者与企业家代表围绕陶瓷文化传播和产业升级路径展开热烈讨论。
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院长梅国建表示,“新疆新瓷”用新疆本地瓷土、釉料研发,烧成温度达1250—1300℃,符合瓷器标准,彻底改变了新疆无本地瓷器的历史,实现了高温瓷器从0到1的突破——这不仅让新疆有了属于自己的日用瓷,更通过生活场景的浸润,让各族群众在日常的使用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地域自豪感与文化认同。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二级教授陈汗青认为,“新疆新瓷”既传承传统陶瓷优势,又融合新疆地方产业与民族文化,其釉色设计融入火山红、戈壁黄等自然元素,造型中体现草原石人、汉唐烽燧等文化符号,生动展现了各民族的融合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王振芳认为,此次大赛参展作品在器型、艺术表达与设计创新上堪称当代引领与示范,其中“新疆新瓷”尤为亮眼。它契合文化润疆工作要求,依托巴里坤丰富瓷土,以传统工艺烧制,造型与釉色生动展现新疆地貌特征,实现了地域元素与工艺的有机融合。作为文化润疆成果,要助力多民族文化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新疆各族百姓见证本土特色陶瓷,更好增进文化自信。
旭日(白兔)陶瓷有限公司集团代表操龙胜表示,将积极参与巴里坤本地瓷土资源的系统性开发,从原料提纯到工艺标准制定形成全链条方案。同时依托现有市场网络,先深耕新疆本地需求,再逐步辐射中亚、中东等周边市场,助力“新疆新瓷”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展品变成商品。
湖南陶瓷协会会长黄小玲建议,“新疆新瓷”要拓展茶具等养生品类,以小物件传播新疆文化,助力打造高辨识度文化标识。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原驻会副会长夏高生提出,未来“新疆新瓷”可依托景区开发陶艺体验、文化研学等产品,同时拓展至民族文化、城市文化领域。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教授齐喆从文化艺术融合角度强调,“新疆新瓷”的价值不仅在于工艺突破,更在于它将新疆多民族文化基因与现代艺术表达深度绑定——釉色里的自然肌理与造型中的文化符号,不是简单的元素堆砌,而是传统与现代、民族与时代的创造性融合,这种融合让陶瓷成为跨越文化边界的“语言”,为文化润疆提供了鲜活载体。
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雅芳表示,“新疆新瓷”作为承载中国新疆文化的独特载体,具有天然的国际传播优势。它用瓷土讲述的新疆故事、中国故事,既饱含地域特色又蕴含共同体理念,未来可通过国际传播渠道,让世界透过这一件件瓷器,来感知新疆的文化活力与发展新貌,努力把“新疆新瓷”打造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新名片”。
宁钢在总结讲话时说,第八届“CHINA・中国”(哈密)陶瓷艺术设计大赛作品在质量、主题与地方文化结合等方面表现突出,参赛作品约3000件,经初选后400件参展,评出88件获奖作品。“新疆新瓷”作为巴里坤县与平顶山学院合作项目,以新疆本地泥土及金属氧化物制作,100件参赛作品已初具成效,未来需规范数据、配方以推动产业化。
此次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围绕“新疆新瓷”的文化价值、发展路径踊跃建言献策,从文化艺术融合的创造性表达、国际传播的特色路径,到产业化规模化的落地方案,再到文旅融合、产学研协同的创新思路,形成了一系列兼具前瞻性与实操性的建议。这些真知灼见既立足新疆本土资源与文化根脉,又着眼时代发展与国际视野,为“新疆新瓷”从技术突破迈向高质量发展、从地域成果走向更广阔舞台明确了清晰路径,凝聚了发展共识,也为其未来的创新实践指明了方向。(张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