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大理丨凤阳邑:马蹄声唤醒的艺术新生
创始人
2025-08-05 23:02:14
0

凤阳邑的清晨,从一阵清脆的马铃声开始。

赶马人牵着马匹穿过茶马古道,蹄声叩响沉睡的村落,也叩开了新一天的序章。

这个隐于大理苍山脚下的白族古村,曾因茶马古道的商旅往来而繁荣,又因影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的热播成为“网红打卡地”。但褪去流量光环后,凤阳邑正以艺术为媒,将古村落的肌理与现代创造力深度融合,书写着从“空心村”到“艺术栖居地”的生动转型。

走进凤阳邑,斑驳的老照壁、古朴的土库房、青苔覆盖的石桥,仿佛时光在这里凝固。但,昔日荒芜的老马店已变身陈仓号茶院,日均接待游客上千人;废弃的土库房成了荒堂美术馆,炊烟与艺术沙龙的奇思妙想在此交织。

“凤阳邑的建设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让村落重生。”太和街道刘官厂党总支副书记周虎彦说。秉持“有旧保旧,修旧如旧”的原则,当地对茶马古道、马店、老石桥等历史遗迹进行原貌修复,同时投入3500余万元完善基础设施,让古村既保留肌理,又焕发新生。

老院落的修复吸引了大批古建爱好者和艺术家。扎染作坊里,一匹匹靛蓝布料随风轻扬;陶艺工作室中,转盘轻响,泥坯在匠人手中渐成器型。凤阳邑的“旧”,成了乡愁的根脉,更成为艺术创作的养分。

“我在村里做扎染,既能顾家又能赚钱,生活更有奔头了。”村民杨丹笑着说。通过“农户+村集体+企业”模式,凤阳邑闲置的老宅变身文创空间,空置宅基地长出咖啡馆,走出了一条“农房有价值、村民有收入、集体有创收”的振兴之路。

数据显示,凤阳邑已聚集咖啡馆、茶室、民宿、文创工作室等40余家固定经营户,以及110多个临时摊位,带动300余人就业创业。2024年,村民直接增收31万元,村集体收入达75万元。

凤阳邑的魅力,不仅在于留住“老熟人”,更在于吸引“新朋友”。今年初,从上海国企辞职的王小华来到这里,租下有风小院对面的院子,计划打造24小时艺术展厅。“凤阳邑有商业价值,但我更想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一个纯粹的展示平台。”他说。傍晚的凤阳邑,摊主收摊、情侣漫步,这些烟火气让他决心扎根:“这里的人情味,让我想为一个地方停留。”

目前,凤阳邑已吸引100余位茶艺、陶艺、影视等领域人才旅居创业,10余名艺术家长期入驻。通过艺术家的集聚,凤阳邑正塑造“茶马古道艺术村”的文化品牌,从“网红打卡地”升级为“艺术栖居地”,成为一处能让艺术扎根、让生活慢下来、让心灵找到归属的“第二故乡”。

来源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 李丽 秦蒙琳 大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韩玉婷 罗秋爽

责任编辑 杨飏 刘自学

责任校对 罗秋旭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上海千鉴汇珍艺术品有限公司成立...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上海千鉴汇珍艺术品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邓海军,注册资本700万人民币,...
原创 张... 张辽和张郃都是曹魏五子良将,也都是降将出身,张辽之前从吕布,在吕布败亡后,张辽率众降曹操,任中郎将,...
原创 总... 在有据可查的历史中,开国总理当着各国记者的面发火,并且愤怒地陈述观点,有且仅有一次:在抗美援朝战争前...
药师佛、阿弥陀佛与真武大帝铜造... 药师佛、阿弥陀佛与真武大帝铜造像 大同市博物馆巡礼之四 钧魂分享 钧魂:青铜专业委员会会员 爱好古陶...
原创 宋... 转眼间,冬天就到来了,全国各地想必都开始开始降温了, 尤其是北方一些城市,甚至已经开始供暖了。 对于...
原创 南... 南宋的“归正人制度”及宋金二次议和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造成了南北百年隔阂,也是明朝建立前南北不相融...
原创 唐... 元载,字公辅,生于今陕西凤翔县,是中国唐朝中期一位极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他的生涯堪称一部从底层奋斗至权...
原创 助... 2010年12月13日,是南京沦陷73周年的日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收到了一批抗日战争...
原创 德... 徐奋鹏在《古今治统》(可与《资治通鉴》相毗美的史学巨著)记载:“子龙不特浑身是胆。殆浑身是智。为三分...
弼马温是个技术岗位,齐天大圣原... “末等。这样官儿,最低最小,只可与他看马。似堂尊到任之后,这等殷勤,喂得马肥,只落得道声好字;如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