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吴丹婷 李佳佳
当现代人开着空调,讨论着如何抱着冬瓜解暑时,余杭百丈的传梭博物馆与玩竹博物馆里,苏东坡笔下的“竹夫人”正静静“诉说”着古人应对酷热的智慧。
近日,央视报道让“竹夫人”这件消暑神器重获瞩目,两馆以土布包覆工艺与光影竹屏艺术延续匠心,日咨询量增长百余条,不少游客专程探访这两座竹乡小馆,寻找“央视同款”的当代传承。
早在唐代,陆龟蒙就以“冷似龙”赞誉竹夹膝的清凉;到了宋代,苏轼“赠君无语竹夫人”的诗句,更赋予“竹夫人”诗意雅称。这一由竹篾编织的圆柱形器物,巧妙运用“弄堂穿风”原理:气流穿过网眼可带走体热,内部填入薄荷、茉莉等香料兼具提神醒脑功效,成为古人可随身携带的“穿堂风”。《红楼梦》中,薛宝钗以“有眼无珠腹内空”作谜,更让“竹夫人”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
走进百丈镇传梭博物馆,非遗土布正为传统“竹夫人”包裹上柔软外衣。“传统竹篾得兼顾硬度与弹性,但现代人更看重亲肤触感。”浙江土布非遗传承人郑芬兰手持改良版“竹夫人”展示道,她将篾条宽度精确到0.3毫米,外层覆以透气土布。改良后的“竹夫人”,配有百丈竹编匠人手写祝福卡,集车载护腰与安眠伴枕功能于一体。“订单量比央视报道前增长了三倍。”传梭博物馆工作人员指着待发货区说,这些改良版“纳凉雅器”,正通过线上订购走进千家万户。
与传梭博物馆相距仅百米的玩竹博物馆,则从另一个维度对“竹夫人”进行了艺术化创新。2022年春,策展团队将传统“竹夫人”的形态延展为两米高的屏风。设计师以毫米级篾丝编织光影矩阵,通过孔洞的韵律排布,让光线穿过时呈现“虽庭中无水,却见竹海波涛”的奇妙效果。“这不仅是件纳凉器物,更是对庄子‘致虚极守静笃’理念的物化诠释。”玩竹博物馆副馆长赵梦帆介绍道,游客穿行在竹纹光影间,能感受到山水画卷般的意境。离馆时,购买馆内物品的游客还可获赠独具百丈特色的竹纹书签,书签上镌刻着当地竹林的风光,助游客将“百丈记忆”带回家。
“推动千年非遗从展柜走向生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百丈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博物馆群落联动机制,推动竹编技艺纳入“浙江工匠”评定体系,助力山区文化资源实现多维度价值转化,让土布“竹夫人”与光影竹屏成为可触摸、可就业、可研习的文化载体,为乡村振兴提供“非遗活态传承”的余杭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