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是全世界收藏中国古代书画最多的机构,汇集了绝大多数禁止出国的中国古代书画。
4月30日,故宫博物院在文华殿书画馆推出“万物和生——故宫博物院藏动物题材绘画特展”,展出了63套,共计117件五代至清代的珍贵作品,涵盖五代黄荃,宋代崔白、赵佶、李迪、林椿,元代赵孟頫、任仁发、王渊,明代边景昭、沈周、吕纪、徐渭,到清代蒋廷锡、华嵒、郎世宁、虚谷等历代善于描绘动物的名家之作。

本次特展展期2个月,持续至6月29日。一如往常,在展览开幕前,故宫并没有进行多少宣传,我也是等开展前一天,才在公众号获知开展确切信息,临时改变了游览计划。
五一过后,故宫的门票相对比较好买。建议购买时勾选几个特展,不然就要到现场预约入场名额。文华殿在故宫东路南部,从午门进宫后穿过协和门,很快就到了。故宫虽然游客众多,但大多以参观中轴线和珍宝、钟表馆为主,几个特展人流量尚可。
本次特展分为百鸟鸣春、百兽率舞、百态生灵3个单元,按绘画内容对作品进行简单归类。接下来按顺序分享。
第一单元百鸟鸣春,顾名思义都是描绘禽鸟的画作。这是中国传统绘画中重要的表现对象,多与花木结合,形成花鸟画科,又称“翎毛”“羽禽”等。


一进入展厅,云集了最多观众的便是第一幅作品,五代黄荃的写生珍禽图卷。这是本次特展唯一一幅禁止出国文物,也是每本中国绘画史都会讲到的重要作品。黄荃是五代蜀地画院的著名画师,画风工细浓丽,有黄家富贵之称。此画是他给儿子黄居宝学画所作的范本。

上方的展板,介绍了图中所绘的各种动物名称。

宋人榴枝黄鸟图页。描绘深秋时节,石榴树上果实饱满,一只羽色亮丽的黑枕黄鹂衔虫栖息在枝上。此画运用了传统工笔画技法中的丝毛法,以精细的笔触描绘鸟羽,结合墨色晕染,使动物的皮毛或羽毛呈现出蓬松、柔软的质感。

南宋李迪,鸡雏侍饲图页。李迪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宫廷画家,擅长写生。此画旁有乾隆题诗,体现了乾隆帝观画时触动的心忧天下民生的情怀。乾隆本人也曾临摹此画,并刻石拓印分发地方官员,要求励志恤民。

展板上乾隆的临摹之作。

宋人秋树鸲鹆图页。鸲鹆就是八哥,一身黑羽毛。画家以墨色的浓淡,让黑色的八哥变得层次分明。

宋人鹌鹑图页。鹌鹑的“鹌”与“安”谐音,成为画家笔下讨喜的题材。

北宋崔白,寒雀图卷。崔白是宋神宗时期的宫廷画家,擅长写生,画风清淡隽秀。此画描绘了冬日中的九只麻雀,姿态各异,相互呼应。画家以墨、色结合的笔法,开创了花鸟画的清逸新风。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轴。宋徽宗赵佶,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艺术家皇帝,宋代画院在其治下达到巅峰。古人称鸡为“德禽”,兼具文武勇仁信五德。此画描绘锦鸡栖息于芙蓉枝上,画风工细雍容,上有宋徽宗题诗和花押,也可能是画院中高手所作。

元代王渊,山桃锦雉图轴。王渊,杭州人,元代画家,擅长花鸟、竹石、山水,风格自成一家。图绘一对雉鸡静立于花石之间,作者以多变的笔法和丰富的墨色创作出主次分明的画面景物,用笔兼具粗犷和细致。

明代边景昭,竹鹤图轴。边景昭,福建沙县人,明代初期宫廷画家,擅长花鸟,风格华美。图绘一对仙鹤优雅漫步于竹林间。在传统文化中,竹子象征高洁坚韧,鹤则寓意长寿吉祥,是画家喜爱的花鸟画题材。

清代余省,海天群鹤图轴。余省,江苏常熟人,清乾隆时期宫廷画家。此图描绘群鹤在山水间的和谐景象,姿态各异,轻盈灵动。

明代陈洪绶,荷花鸳鸯图轴。陈洪绶,号老莲,浙江诸暨人,明代著名人物画家,造型夸张,风格独特。鸳鸯自古被视为忠贞爱情的象征,荷花谐音“和”,与鸳鸯呼应,传递了对和谐幸福生活的赞美之情。

元代赵孟頫,幽篁戴胜图卷。赵孟頫,宋宗室,元代著名书画家,技艺全面,强调师法古人、书画同源,对后世影响巨大。戴胜头有羽冠,造型独特,别有寓意。

明代周之冕,竹石雄鸡图轴。周之冕,苏州人,明代中后期画家。擅长花鸟,家中多饲养禽鸟,得写生妙法。

明代孙隆,芙蓉鹅图轴。孙隆,江苏常州人,明宣德年间宫廷画家,发展前任没骨法,画风自成一派。此图继承前人没骨画法,不以墨线勾勒,直接以色彩或墨色渲染出物象的形态和质感。

元代盛昌年,柳燕图轴。盛昌年,浙江杭州人,元末画家。此图景物简洁,画双燕翻飞于柳叶之间,姿态轻灵。

明代吕纪,残荷鹰鹭图轴。吕纪,浙江宁波人,明代前期著名宫廷画家,擅长花鸟,工写兼备。画家以高超的技法,描绘苍鹰从天而降追击猎物,荷塘里众鸟惊恐欲逃的戏剧性场面。

清代黄慎,芦鸭图轴。黄慎,福建宁化人,扬州八怪之一,擅长人物、山水、花鸟。画面景物简洁。水墨与淡设色相结合。下笔迅捷纯熟。粗率朴拙。体现了黄慎鲜明的个人风格。

清代郎世宁,嵩献英芝图轴。郎世宁,意大利米兰人,耶稣会传教士,清代著名宫廷画家,以中西合璧的画风赢得赞誉。此图是为雍正帝贺寿所绘,取松、鹰、芝谐音而名“嵩献英芝”,集合贺寿祥瑞的美好寓意。

清代任颐,孔雀图轴。任颐,字伯年,浙江绍兴人,晚清海上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此图以花青、赭石结合水墨层层渲染,孔雀细致的羽毛纹理清晰可见,再以饱和度高的酞菁蓝和赭石赋色画头部,画面构图大胆而富有张力。
第二单元百兽率舞,大体是关于哺乳动物的画作。百兽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从域外来华的珍奇物种到神话传说中的祥瑞象征,描绘百兽的画作,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归为“走兽”一科。



这部分开头是明宣宗朱瞻基绘制的三鼠图卷。明宣宗也是中国古代一位擅长绘画的皇帝,此图分三段,分别绘制于纸、绢、磁青纸上,描绘三只姿态不同的老鼠。

不远处有幅乾隆帝的三羊图说并行楷书《开泰说》卷。此图是乾隆仿效赵孟頫二羊图所画,并额外多画了一只卷毛羊,以契合三羊开泰的主题,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上方图版则展示了赵孟頫的原版。

宋代毛益(传),牧牛图卷。毛益,江苏昆山人,南宋孝宗年间画院画家。此画描绘了宋代的农家生活,画面疏淡空灵,右下有“毛益画”题款,应为后添。

元代任仁发,二马图卷。任仁发,上海人,元代初年著名画家、水利专家。此图绘二马,一匹身形健硕,一匹瘦骨嶙峋,卷后作者跋文点名此画是以动物喻人,以肥马、瘦马比喻贪官和清官。

南宋陈居中,四羊图页。陈居中,南宋宫廷画家。画中四羊可能暗含《易经》中“大壮卦”的卦象。象征农历二月阳气盛大、万物生长。

宋代易元吉(传),蛛网攫猿图页。易元吉,北宋宫廷画家,尤其擅长画猴。此图描绘长臂猿左臂高举,准备抓取远处蜘蛛网的瞬间。旧传为易元吉所作,如今一般认为是宋代画院高手之作。

南宋李迪,猎犬图页。此图描绘一只身形瘦长的细狗,造型和毛发质感高超,是李迪中晚年的代表作品。

清代艾启蒙,十骏犬图册.茹黄豹。艾启蒙,捷克人,耶稣会传教士,乾隆年间宫廷画家。此套图册共十开,描绘的骏犬毛色不同,但都是身材瘦削的细狗。据清宫档案可知,这套图册是由艾启蒙和宫廷画家余省、周鲲合作完成。

清代郎世宁,万吉骦图轴。这是乾隆年间两组《十骏图》中的一幅。前十骏均为蒙古王公贵族进献,1743年由郎世宁完成绘画,如今分别收藏于北京和台北故宫。万吉骦为其中的第一骏。

清代沈铨,蜂猴图轴。沈铨,浙江湖州人,清代早期画家,擅长花鸟。此图描绘猕猴和蜜蜂,以蜂猴谐音“封侯”寓意,是古人祈求官运亨通的常见绘画题材,也体现了画家全面的绘画才能。

清代八大山人,松鹿图轴。八大山人就是朱耷,明代宗室后人,清初绘画四僧之一,笔墨自成一格。此画笔墨简单率性,鹿翻着白眼,是八大山人一贯的眼神处理方式。


清代黄鼎、崔鏏合绘,瑞鹿图轴。崔鏏,辽宁辽阳人,学清初焦秉贞画法,擅长人物仕女;黄鼎,江苏常熟人,山水受学于王原祁。此图中的鹿由崔鏏绘制,立体感强,近看有很好的毛流感。

清代华嵒,梧桐栗鼠图轴。华嵒,福建上杭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人物、山水、花鸟皆擅。此画描绘两只嬉戏于梧桐树间的松鼠,笔墨充满文人写意旨趣。

清代华嵒,寒驼残雪图轴。此画大面积运用水墨晕染,描绘夜色之下,白雪覆盖的苍茫大地,旅人躲入毡帐取暖,帐外骆驼依然悠闲吮吸雪水的场景,旅人的红袍为一片萧瑟的景象注入一丝生机。

明代孙克弘,猫蝶图轴。孙克弘,上海人,明代后期书画家。此图描绘一猫一蝶,寓意“耄耋”,带有祝福长寿吉祥的含义。

清代阿尔粺,卧虎图轴。阿尔粺,清代满人画家,擅长画虎。此图描绘卧虎一只,眼神姿态颇具凶相。


清代冷枚,梧桐双兔图轴。冷枚,山东胶州人,清代著名宫廷画家,为焦秉贞弟子,擅长仕女。此画以工细的的手法描绘了秋日的梧桐双兔,两只白兔双眼圆睁,毛发胡须纤毫毕现。
第三单元百态生灵,展示传统花鸟画中“草虫”“龙鱼”“鳞介”等分支,与现代生物分类中的昆虫、鱼、爬行动物接近但不等同。

南宋林椿,葡萄草虫图页。林椿,浙江杭州人,南宋宫廷画家,擅长花鸟草虫。此图以工笔重彩,描绘葡萄果实吸引蜻蜓、蚱蜢、螳螂、甲虫的形象。

宋人晴春蝶戏图页。此图绘制多种蝴蝶,高低飞舞,画风细腻,体现了宋代院体绘画追求写实、典雅的审美追求。

宋代赵昌(传),写生蛱蝶图卷。赵昌,四川广汉人,北宋著名花鸟画家。此画描绘秋日的田园景象,经明代董其昌题跋定为赵昌之作。如今认为此画可能并非出自赵昌,但可以体现出宋代花鸟画的新风格。




元代坚白子,草虫图卷。坚白子,元代书画家,受赵孟頫影响。此图以苏轼《题雍秀才画草虫八物》诗为主题,描绘七种草虫,动物造型生动,整体格局清疏。由于此画留白较多,因此未能完全拼接。




清代罗聘,动物草虫图册(选四开)。罗聘,祖籍安徽歙县,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为金农弟子。此画以墨笔描绘草虫,构图和题诗别出心裁。画中诗句为清代诗人蒋士铨所题。

清代居廉,螳螂捕蝉图扇页。居廉,广东番禺人,和居巢并称“二居”。他们在恽寿平没骨画法的基础上开创了撞水、撞粉画法,自成一派。此画草虫生动,色彩鲜艳,较传统没骨法轮廓更清晰,很好体现了居廉的画法特色。

清代居廉,草虫图扇页。此图画面清奇逼真,一看就很广东。

清代许滨,荷花天牛图扇页。许滨,江苏镇江人,山水学王翚,花鸟仿恽寿平。此画以没骨法画荷叶,一只天牛在画中格外醒目。

明代沈周,加餐图轴。沈周,苏州人,明代吴门画派领袖,吴门四家之一。此图描绘春蚕啃食桑叶,展现出清雅的文人画意蕴。所题诗文体现了作者对农桑民生的关注。

清代蒋廷锡,寒蝉抱叶图轴。蒋廷锡,清代中期书画家、高官,江苏常熟人,擅长花鸟,兼工带写,享有盛誉。此画描绘寒蝉栖居于树枝,以此为题暗喻自己的清白和理想抱负。

清代任熊,青蛙图轴。任熊,浙江萧山人,晚晴海上画派代表人物之一。此画描绘了青蛙的生活环境,用笔随意,墨色结合,画面轻快简洁。

清代屈兆麟等合绘,昆虫图轴。屈兆麟,北京人,清代晚期宫廷画家。此图由多位宫廷画家合作绘制,融合工笔、没骨、小写意等画法,描绘昆虫三十多种,都标有名称。

南宋陈容,墨龙图卷。陈容,福建长乐人,南宋画家,擅长画龙。此画描绘一条巨龙蜿蜒于云间,两条小龙紧随其后。画面极具动感,浓厚的云海又给画面增添了神秘感。

金代张珪,神龟图卷。张珪,金代宫廷画家,此画是他传世的唯一作品。图绘一只龟昂首吐出白烟,展现了画家卓越的写生能力。在中国古代,龟是吉祥长寿的象征。

宋代陈可久,春溪水族图页。陈可久,南宋宫廷画家,擅长画鱼以及四季花木。此图描绘春日溪水中鱼虾嬉戏的场景。鱼谐音“余”,有生活富足、年年有余的寓意。

清代唐炗,鱼藻图页。唐炗,江苏常州人,擅长没骨画法。此画设色淡雅,体现了画家高超的没骨技法。鱼藻图四中国传统的绘画题材,具有多子多孙、福寿绵延的寓意。

宋人蓼龟图页。此画描绘秋日的龟、蓼草、蜜蜂等,用笔灵活,从画风看,应该是南宋宫廷画家的作品。

宋人河蟹图页。此画可能和蓼龟图页出自同一画家,两幅画内容相互呼应。荷叶的衰颓和螃蟹的鲜活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季节的变换和生命的律动。

明代徐渭,黄甲图轴。徐渭,浙江绍兴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戏剧家,其水墨大写意绘画对后世影响生源。此画以写意的画法描绘螃蟹、荷叶,题诗中的黄甲既指螃蟹,也暗指科举甲科及第者。

清代高其佩,蜥蜴图轴。高其佩,清代早期官员、画家,辽宁铁岭人,开创了指画技法。此画是其指画作品,以手指代替画笔作画,别具趣味。

清代虚谷,赤蛇图轴。虚谷,安徽歙县人,晚清海上画派代表人物之一。此画描绘一条大赤蛇盘踞于树上,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是古代绘画中为数不多的以蛇为主体的画作。

清代李方膺,游鱼图轴。李方膺,江苏南通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发展了大写意花鸟文人画。此画墨色淋漓,诗书画结合,推断应该是李方膺罢官后所作。以游鱼暗喻自己脱离牢笼,返回自然的心境。

清代虚谷,紫绶金章图轴。此画描绘金鱼顺流游来的场景。游动的金鱼和紫藤一动一静,形成对比,带有生机蓬勃的美感。紫藤和金鱼,代表紫绶金章,寓意功成名就、高官显爵,是清末流行的绘画题材。

本次特展尺幅最大的画作,是清代华嵒的百兽图卷。描绘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下的近百只禽兽,姿态各异。上有吴昌硕题写的百兽图,出典于《尚书》中的“百兽率舞”,寓意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这幅画比较大,又是平放,比较难拼接,我拍了几个局部,还是挺有意思的。












特展中还展出了一些图册中的画作,最有名的就是海错图了。这是清代杭州人聂璜创作的一套海洋生物图谱,共绘制了三百多种生物,既有现实存在的,也有传说中的神秘生物。这套图谱雍正年间流入宫廷,此次展出了其中的12开。





















还有清代宫廷画家余省、张为邦合作绘制的两套图谱。第一套是鸟谱图册,共361开,以蒋廷锡所绘的《鸟谱》为底本,进行修订增补,历史十余年完成,同时以满汉文书写鸟类名称、习性等。体现出清代统治者对博物学知识的兴趣。本次特展展出了其中的21开。可以看到,其中一些鸟的名字和现在的称呼并不相同。





















另一套是兽谱图册,由这两位画家按照乾隆的旨意,依照鸟谱体例完成,描绘了180种动物的形象。这些动物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现实存在,也有传说中的异兽。一些国内存在的,画的就比较写实,来自国外或者传说的,有些就画的很有意思。也选了21开。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成立100周年,不知今后还有哪些重磅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