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诗歌爱好者,当看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王红、谢谦所著《中国诗歌艺术十五讲》标注为大学课堂实录整理版时,满心期待能从中汲取诗歌艺术的深刻见解,可未曾想,翻开第一章 “古今诗歌定义”,便如鲠在喉,满心困惑与不满。
书中作者对现有诗歌定义采取了近乎全盘否定的态度,言辞之尖锐,观点之激进,令人咋舌。他们将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中关于诗歌的定义贬为 “聊胜于无的勉强定义”,对于古人 “诗言志”“诗缘情” 的经典论述,更是以一句 “诗歌既不言志也不抒情的例子俯拾皆是” 简单粗暴地予以否定。这种不加深入分析、缺乏严谨论证的否定方式,实在难以令人信服。学术研究本应是理性探讨、严谨求证的过程,如此轻易地否定前人的研究成果,不仅是对学术传统的不尊重,更是自身学术素养不足的体现。
为支撑其观点,作者以卞之琳的《断章》为例,反问 “它言什么志,缘什么情”。然而,这种解读实在是过于片面和狭隘。《断章》虽未直白地表达传统意义上的 “志” 与 “情”,但诗中蕴含的哲理与情感张力不容忽视。诗中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短短几句,巧妙地构建出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场景,在 “看” 与 “被看” 的转换中,展现出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蕴含着对人生、对存在的深刻思考。这种思考本身就是一种 “志”,是诗人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感悟与表达;而诗中所营造的那种朦胧、含蓄的氛围,以及由此引发的读者内心的触动,又何尝不是一种 “情” 的传递?
反观我在大学学报上发表的《断章》诗赏析,从诗歌的戏剧性、哲理性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证了诗歌中 “情” 与 “理” 的交融。《断章》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被无数人欣赏和传颂,正是因为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传递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若如作者所言,诗歌既不言志也不缘情,那诗人耗费心力创作此诗便失去了意义,读者的欣赏与共鸣也成了无稽之谈。
书中类似这种轻薄学术的例子屡见不鲜,作者似乎陷入了 “学术不惊人死不休” 的怪圈。他们为了追求观点的新颖与独特,不惜否定已有的学术共识,忽视诗歌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学术研究应有的客观、严谨原则,也误导了读者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和认知。学术研究的价值在于推动知识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通过哗众取宠的方式来博取关注。
《中国诗歌艺术十五讲》作为一本面向大众的学术书籍,本应承担起传播诗歌知识、引导读者正确理解诗歌艺术的责任。然而,书中这种不严谨、不客观的学术态度,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可能对读者产生负面影响。希望作者能够正视这些问题,在今后的研究和写作中,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尊重学术传统,为读者呈现出真正有价值、有深度的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