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编辑/柳贯一
李渊,这个被历史书籍描绘成软弱无能的
唐朝开国之君
,其实远非表面所见。
考察他儿子的名字,就可以发现端倪,几个儿子的名字一个比一个威武雄霸,如果说望子成龙,那么李渊就是将自己的野望,全部都用在了儿子的名字上。
如何评价李渊
李渊起兵时已52岁,然而仅仅不到一年时间,他就能从群雄割据的局面下称帝,可见天时地利人和都聚集在了他身上。
李渊的成功并非偶然,他出身于关陇集团,得到了大量权贵们的支持。
其次他起兵后一路封官许愿,保护既得利益,减少阻力,而后持续的内乱削弱了人们的忠诚,
李渊得以快速崛起
。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二儿子李世民。
李世民在20岁时的浅水原之战,22岁时东渡黄河的战役,以及24岁时的虎牢之战,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这些赫赫战功为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然而也正是这些战功,使李世民积累了极高的威望和人才队伍,李渊不得不设立天策府去容纳。
然而李渊在位期间,经常对既得利益阶层让步,导致国家政策被门阀势力掣肘。
他又依赖李世民的军功,导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了帝位,
李渊在位仅8年
就步入太上皇生涯。
李渊前期的发展史
李渊的祖父李虎曾在西魏担任要职,是“西魏八柱国”之一。
“八柱国”都是西魏重要的核心大臣,是皇帝宇文泰的左膀右臂,在西魏灭亡后,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建立北周,也继续重用李虎等人,
以稳定政局
。
早在李渊7岁时,他就承袭了父亲的“唐国公”爵位,年幼的他深知家族的期望,从小就谨言慎行,对长辈和大臣都很恭顺有礼,得到了他们的赏识。
其实
李渊也确实很有头脑和远见
,他明白要守住世家的地位,就不能骄傲自满,必须谦虚诚恳地对待长辈和各方势力。
身为亲戚的杨坚见李渊长大,便召他入宫中做贴身侍卫,一方面显露对李氏的关怀,一方面也借此
监视李渊
。
李渊深谙大义,并不怨恨杨坚的猜忌,而是更加努力地办事认真负责,终于赢得了杨坚的信任。
杨坚见李渊已经成长为一个可造之材,遂将他提拔到各地担任县官,使他积累治理经验。
杨广继位后,提拔李渊担任卫尉少卿。
在征讨高句丽时,杨广将粮草征调的大权都交给了李渊,两人的信任达到顶峰后,李渊与地方豪杰来往密切,
引起杨广的猜忌
。
其实,李渊广交天下英豪,也是在为自己日后起事做准备。
杨广终究看出了李渊的野心,遂将他打发到边远地区任职,
以遏制他的势力
。
李渊深感失态,便刻意饮酒作乐、收受贿赂,将自己的把柄交给杨广,但是杨广终究将李渊驱逐出权力中心,令其去太原任职。
这成就了李渊日后在太原起兵的基础。
李渊的出生背景与早期经历,预示了他非同一般的政治抱负,在姨父和侄子的关系中,李渊既顺从又小心,最终赢得他们的重用与信任。
而李渊又不甘只是他人的心腹,暗藏着报效家族、建功立业的野心。这为李渊后来能在太原起兵,
开创大唐王朝埋下了伏笔
。
真正的野心
李渊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和他的四个儿子一样为人熟知,作为唐朝的开国之主,李渊的儿子们在历史上也
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
李渊的长子李建成出生时,这时的李渊还在为隋文帝杨坚做护卫,朝堂之上金碧辉煌,想必也燃起了他内心的野心。
他能够给儿子取名“建成”,寄托着
建功立业,成就大业
的期望。
601年,次子李世民来到人世,李渊左思右想,给他取名为“世民”,意为济世安民。
当时的李渊已离开杨坚身边,四处见识,心中或许已萌生称王称霸的念头。“世民”二字昭示着他要安定社会秩序,体恤百姓的抱负。
等到三子李玄霸出生后,李渊已经将自己的野心暴露无遗,玄霸玄霸,称王称霸,也就是说只要一有机会,李渊就有可能起兵。
不过这种情况等到4子李元吉来到人世后,李渊才开始收敛。
从几个儿子的名字不难看出,李渊其实胸有大业,先建功立业积蓄实力,然后稳定局势安民心,再进一步称王称霸,
最后开创太平世界
。
这种逐步实现野心的方式,正是李渊极富智慧与手腕的体现。
虽然李渊的野心没有完全实现,但他确实凭一己之力平定战乱,建立统一的唐朝。
他开创的盛世,影响深远。作为李渊的四子,虽各有不同,但都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李建成和李元吉在玄武门之变中不幸丧生,
李世民则继承父志,开创唐朝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