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每天一本好书籍
听过一个故事:
相传在唐代时,茶圣陆羽曾拜访一位深山老僧,每次见他每次煮茶,总会留下三杯不饮。
当时陆羽不解,便问其缘由。
而老僧缓缓道:“一杯敬天地,一杯敬众生,一杯敬本心。”
陆羽当时沉思良久,突然恍然大悟——原来茶的真谛,不在于饮尽,而在于懂得“不饮”。
后来也明白,茶道即人道,懂得留白,方知圆满。
如今的人,喝茶是越来越快,越来越急,却很少真正有人能“品”出茶的滋味。
而真正会喝茶的人,他们往往都懂得“三不喝”——不喝急功近利之茶,不喝执念之茶,不喝浮躁之茶。
这三不喝的智慧,映照的,其实是人生的修行。
01
不喝急功近利之茶
现在很多人喝茶,都是带着目的。
有人为了提神醒脑,一杯接一杯灌下浓茶;
有人听说某种茶能减肥、降脂,便疯狂囤积,日日猛饮。
可茶,本不该如此。
曾有一位年轻人,听说浓茶能加速新陈代谢,便每天喝下大量浓茶,结果不仅失眠心悸,甚至伤了脾胃。
医生告诫他:“茶再好,过量便是毒。”
这让我想起苏轼在《汲江煎茶》中的那句:“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茶,需要耐心煮,需要静心品。
若只求速效,便如同牛饮,再好的茶,也成了糟粕。
老子曾说:“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真正懂茶的人,从不急着把一杯茶喝完。
他们知道,茶要“七分满”,留三分余地,给香气回旋,给时光沉淀。
有时人生亦如此。
那些急着成功的人,往往走不远;
那些急着证明自己的人,往往活得很累。
茶如人生,慢下来,才能品出真味。
放下对速度的执念,茶香才能浸润灵魂。
02
不喝执念之茶
有人喝茶,喝的是茶本身;
有人喝茶,喝的却是执念。
听过一个故事:
曾有一位茶商,他痴迷于收藏“天价古树茶”,花重金购得一饼百年普洱,日日炫耀。
可惜,他不懂储存之道,茶叶受潮发霉,最终成了一堆废料。
他后来懊悔不已,不过却忘了——茶的本质,本不该被价格而定义。
这让我想起毕加索的一个故事。
有人拿着一幅赝品请他鉴定,他看后笑道:“这画是假的。”
对方问:“那真迹在哪里?”毕加索指了指自己的心:“真画在我心里,假画何足挂齿?”
我们要知道“执念如隔夜茶,饮之伤身;放下如新沏的春茗,沁人心脾。”
茶的好坏,不在年份,不在价格,而在饮茶人的心境。
有人执着于“必须用紫砂壶泡”,有人迷信“只有某座山的茶才正宗”,可茶禅本一味,真正的茶道,是随性自然。
就像四季饮茶,春饮花茶清肝,夏饮绿茶消暑,秋饮乌龙润燥,冬饮红茶暖身,而顺应自然,才是智慧。
茶如此,人生亦如此。
我们总在追逐“最好”“最贵”“最稀有”,却忘了——真正的价值,往往藏在最平常的日子里。
03
不喝浮躁之茶
如今,“喝茶”也成了一种潮流。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摆出精致的茶具,点上香薰,拍几张“围炉煮茶”的照片,配上文艺文案,发到朋友圈,收获一堆点赞。
可真正坐下来,静心品一杯茶的人,却越来越少。
茶,成了表演的道具,而非生活的滋味。
这让我想起陶渊明。
他归隐田园后,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的茶,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杨绛曾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茶亦如此。
空腹饮茶伤胃,浮躁饮茶伤心。
现代人总在赶时间,连喝茶都要“快冲快饮”,可真正的茶味,需要等待。
茶桌如镜,照见的是饮茶人的心性。
写在最后:
茶中有天地,不饮是境界
真正会喝茶的人,往往都懂得“三不喝”——
不喝急功近利之茶,因为茶要慢品;
不喝执念之茶,因为茶贵自然;
不喝浮躁之茶,因为茶需静心。
这三不喝的智慧,本质是人生的“取舍之道”。
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茶,是修行,是观照。
今日饮茶,可曾留一杯敬本心?
真正会喝茶的人,喝的从不是茶,而是岁月沉淀的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