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到了冬天,从南到北居住的人们都在想尽办法抵御着各种各样的寒冷,北方冬天常年冰雪,在东北地区最低气温可以达到零下40多度。身在南方的人们也未必好受,北方室外冰天雪地但好在家中有着暖气,而且北方气候干燥,取暖也相对容易。而在南方,湿润的气候反而成了寒冷的帮凶,不仅没有集中供暖,一些取暖的设备受到空气湿度较大的影响,效果也是极大的缩水!
很多南方的朋友到了冬天即便是顶着高昂的电费也要打开空调享受哪怕一时的温暖。当然就会有很多人想到,在宋朝之前是没有棉花的,那么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呢?今天咱们就来一起聊一聊
冬天其实没那么冷
其实在古代,整个地球的温度比起现在来说要温和不少。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在战国时期,齐国鲁国一代,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半岛和河南河北的交界处,这种地方还生活着野生的大象,并且当时齐国的贵族以驯化大象,在祭祀等重要场合进行表演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有人可能说当时的大象可能是类似于史前的巨兽猛犸象一样,身上长着较厚的皮毛,能够适应寒冷地区的生活。其实当时的大象和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象,已经差不多,可能皮下脂肪真的稍微厚了那么一些,但是依然喜欢生活在气候温暖的地方。而且直到三国时期,当时的河南等地,还是能够养殖大象的,当然古代没有现在动物园内各种为动物饱满所用的温室,所以说当时气温还是很温暖的。
即便到了唐朝时期,整个华夏大地的气候依然是非常的温暖且湿润,大诗人杜甫,后来曾经流落到常年居住在长江上的一所小船内,甚至写下了“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这样的诗句,如果是现在这样天气的话,任何人凭借着一艘小船,哪怕是现在御寒效果极好的棉被或者毛毯,到长江上过一冬,那是绝对不现实的。所以说古人所遭遇的严寒气候并没有那么的寒冷,如今气候的状态是明朝时期发生的小冰河期造成的影响。
御寒?跑就完了
虽然在明代以前,华夏大地的气候非常的温暖,但也不是人们就不用担心寒冷,就像今天虽然海南的气候在冬天也是非常温暖的,但不代表着刮风下雨人们就不会加一件衣服。那么古人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对抗当时虽说不是那么寒冷,但依然会存在着温度下降的环境的?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跑,从物理上离开那些气候较为寒冷的区域,转移到气候比较温暖的区域进行居住。中国古代南北的跨度一直都很大,就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燕国,其势力北端,已经到达了今天的沈阳一带,虽然不像现在的辽宁到了冬天平均气温还是要到零下10度左右,可相对于中原这样温暖的地方那也算得上是非常寒冷。那么当时的人们可怎么办?
其实古代这些控制的区域并不像今天一样,像是固定板图一样有着明显的边界,虽然人们在当时已经开始在这些地方大规模的生活,但不代表他们对于这些地方的居住就是固定的。在冬天以前这些北方的地区很多人主要从事的工作不是种植,而是打猎,因为当时农作物对于气候的要求是非常严苛的,像是今天的辽宁等地方是根本无法种植当时农业技术培养出来的种子。所以说对于北方这样地区,也没有实现一直稳定的统治。等到天气开始转为寒冷,大部分人就会向南迁徙到今天的山海关一带,那里的气候就已经比较适宜居住了。
奢侈的御寒用品
虽然说当时纺织工业以及衣服制造的技术没有现在的成熟,但是古人已经从常年的生产生活当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从这些经验当中进行总结形成了一种古代人特有的智慧。当时的北方主要靠打猎为生,打猎不仅仅是要从他们身上获得食品,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是动物皮革一直以来都是非常良好的保暖材料。而且当时人们也已经发现一些动物的毛发所编织而成的纺织品,也有着一定抵御寒冷的效果。于是在当时,对于野生动物的捕猎是非常频繁而且也不是很困难。
一是由于当时的气候很温暖,非常适合各种野生动物繁衍,所以说在人类集中生活区域之外有着各种各样数量庞大的野生动物,尤其是在北方这些动物一般为了抵御寒冷都拥有皮毛,第二是当时人类的数量没有现在这么庞大,所以猎杀动物的数量远没有近代和现代这么多。
于是当时的人们就已经开始利用动物皮毛制作各种保暖用具,在今天看起来简直是非常奢侈,而在当时,只有一些皮毛很精美的动物,就比如说狐狸,老虎,狮子他们的皮毛制成的带有装饰的皮裘,才有着昂贵的价格,像是什么野猪皮鹿皮以及牛皮,甚至是羊皮,都能够比较轻易的获取,人们在冬天只需要穿着着这样大量的动物皮毛制成的衣服就已经能够起到保暖效果了。
当然肯定有一些当时极为底层的奴隶,没有人身自由活动权不可能擅自到山林当中打猎,他们的生死主人也不在乎,那么到了冬天他们怎么办呢?这也难不倒古代的人们,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发现了像是柳絮以及蓬松的稻草在冬天可以起到保暖御寒的作用,而且在当时人们还发现,家禽飞鸟他们的羽毛通过特定的方式,缝制在衣服当中,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暖效果,可以说几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经穿上了类似于现代的羽绒服!当然了在当时肯定有着大量的人穿不起衣服,那么等待他们的命运就只有冻死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而且在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北方已经开始种植棉花,而且大多数都是自产自用,虽然棉花在宋朝以后才大规模普及,但是在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人们已经开始使用棉花作为御寒衣物当中的填充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