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抚顺博物馆展出的大官窑模型和部分陶瓷文物。

沈阳工学院校园内“大官窑”四合院一角。

王永亮在复制金代瓷器。

抚顺西露天矿大深坑的位置就是原来的千金寨,古代的大官窑建在这里。
来源:辽宁日报 朱忠鹤 文并摄
明代,位于抚顺地区的大官窑在延续辽金时期的技艺与烧制规模后,依然占据着东北地区陶瓷主要产地的地位。岁月沧桑,如今的大官窑遗址已不见踪影,不过,大官窑的烧制技艺在中断数十年后被重新捡拾起来。本文带你了解围绕抚顺大官窑发生的那些故事和执着的复制古代瓷器的人……
记者在沈阳工学院的校园里见到王永亮时,他刚从课堂上走下来。
王永亮有3个身份,除了沈阳工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陶艺教研室教授外,另两个分别为:大官窑陶瓷制作技艺代表性非遗传承人、抚顺大官窑陶瓷文创园负责人。这些身份将他与历史上有名的窑址抚顺大官窑紧紧捆绑在一起。
我的第一处采访地点是校内的大官窑四合院里。为支持陶艺教学,沈阳工学院特意在校园内辟出一个四合院落,用于各类陶器、瓷器的展示与学生学习观摩。
初冬的阳光下,这里显得更加古朴优雅,浅灰色的院墙前,“大官窑”三个红彤彤的大字格外醒目。四合院的简雅与大官窑所产的黑釉陶器、各类现代瓷器相映成趣,共同呈现着“中国瓷”的独特韵味与瑰丽。
王永亮小时候就在沈阳陶瓷厂里玩耍,10年前复烧大官窑时,小时候的一幕幕时常浮现在他眼前。“那种印象挥之不去。”他说,自己与瓷器、与大官窑缘分深厚,祖辈就是陶瓷匠人,不仅在抚顺大官窑工作过,还见证了大官窑在近代的衰落直至最终消失。
2018年,王永亮开始复烧大官窑。对始建于辽代,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大官窑,他最想复制的是金代时期的器物。他告诉记者,在博物馆里欣赏金代大官窑陶器时,那种黑褐色中闪耀的金属光泽,美丽至极,既蕴藏着东北民族的豪迈与粗犷,也饱含着这片黑土地对未来的无限构想。
《中国陶瓷史》中对大官窑的记载,也突出了其黑色与光泽:“白釉、白底黑花、黑釉三釉,多为日用的壶、罐、瓶、洗、碗、盘等。胎体一般呈灰黑色,釉色多为黑褐色,并闪耀金属光泽,别有趣味。”
王永亮最钟爱的是自己烧制的一套名为“白山黑水”的系列作品。“它体现了金代大官窑瓷器的精髓——黑褐色釉面上,白色线条勾画出起伏的山峰,随着光线转换,山峰之上不断闪现星星点点的光泽。”王永亮点评。
记者提出想看一看这套“白山黑水”的生产地。于是,在夜色中,记者的采访地点转至抚顺原大官窑遗址附近的大官窑陶瓷文创园。这是一个由旧建筑改建而成的宽敞院落。走进一层操作间,各类制瓷器具摆放整齐,记者瞬间联想到8年前王永亮复烧金代大官窑瓷器的不易:坐在低矮的旋转陶轮旁,不断对手中的泥坯塑形、修整,阴干后再将作品送入窑中,点火、烧制,步步有序、环环相扣。
如今的抚顺大官窑陶瓷文创园已成为省内规模数一数二的陶瓷文化产业园。从炼泥、拉坯、制作到阴干、烧制成功,一系列流程均可在此完成。
夜色中的文创园早已没了白天的喧嚣。王永亮自豪地告诉记者两件事:其一,文创园距离原大官窑旧址很近,他认为:“一切似乎早已注定,复烧大官窑就是我们的使命所在”;其二,大官窑已成为抚顺市政府全力支持的文化产业之一,不久前在沈阳举办的“辽宁省第三届中青年陶瓷艺术家作品抚顺大官窑邀请展”,便是抚顺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开展的活动。
从历史中来,又要超越历史,这是王永亮们的目标。
很多人对辽宁产的陶瓷并不了解,沈阳工学院大官窑四合院正是打开“辽宁瓷”的一把钥匙——从古至今、从传统到现代,辽宁所产的各式陶瓷在这里一览无余,令人叹为观止。工艺未断,东北黑土地上豪迈、直率与粗犷的文化根脉亦未断绝。这也正是这座四合院要达到的效果。
不久前举办的那场展览,在沈阳与抚顺、陶瓷与艺术等多种元素推动下,让“大官窑”3个字再次受到众人关注。
从史料看,大官窑的历史可追溯至辽代,明清时期繁盛。大官窑的设立,与辽金时期对抚顺地区的经略密切相关。在今年5月重新对外开放的抚顺博物馆中,这段历史得以还原,展厅里的各类文物将千年前的过往真实地呈现。
辽太宗会同八年(945年),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侄子耶律察割将所俘虏的汉人集结一处,在今天的抚顺地区建立属于他私人所有的头下州城,并命名为“贵德州”。
随着大批汉人的到来,这片原本因战争而支离破碎的土地变得热闹起来。他们在残垣断壁间开辟出一块块耕地,春种秋收;在村落附近建窑,烧制生活用具。这片曾被战火蹂躏的土地,在烟火气与劳作声中重获生机,大官窑也应运而生。
金代时,大官窑走向兴盛。“我们今天所说的金代陶瓷,其实既有金代开始烧制的新窑产品,也有辽、北宋时期旧窑的产品。大官窑属于后者。”专注陶瓷研究的辽宁省博物馆研究员张桂莲说,金代陶瓷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对宋、辽瓷器的继承,尤其是在北宋陶瓷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
驻足抚顺博物馆,辽金时期大官窑瓷器的烧制过程通过场景再现的形式被复原。和泥、拉坯、修整、入窑,尽管人物尺寸微小,但仍能清晰再现制作瓷器的细节。
与其他一些窑址的中途夭折不同,自辽代点燃窑火后,大官窑的窑火一直未灭。尤其到了明代,大官窑已不再是一个陶瓷的窑洞,而是发展成为东北有名的窑址群。清末,日本侵略者入侵后,大官窑遗址几经变迁,烧制器物的重心从陶瓷器转向了应用范围更广的陶瓦、陶器等。
大官窑能持续千年经久不衰,自有其缘由。“我的总结就是人和与地利的完美融合。”王永亮认为,大官窑能兴起并长久不衰,首先得益于肇始之时,汉人工匠带来的中原瓷器烧制技艺,这为大官窑的兴起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其次,丰富的煤炭资源——尤其是大官窑所在地,浅浅一挖即可出煤,这种便利为大官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燃料。再次,抚顺地区拥有十分丰富的烧制瓷器所需的“高岭土”,保证了大官窑瓷器没有原料“断炊”之忧。此外,历史上的抚顺地区河流交织、河道纵横,时至今日,境内的浑河依然水量充足,这为大官窑成品瓷器的运输提供了极大便利。不同于陆路运输颠簸导致成品损耗,水运的平稳性对瓷器运输而言是首要选择。
“我认为,抚顺是瓷器烧制的天选之地,我续上了烧制大官窑瓷器的老技艺。”王永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