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关键战争,是两国争夺霸主地位的决定性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赵军遭遇了毁灭性的失败,最终导致秦国统一天下的目标只剩下时间问题。每当提起长平之战,很多人都会提到赵括的纸上谈兵,并认为他是导致赵国失败的罪魁祸首。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不管赵括是否指挥,赵国最终也无法打败秦国,甚至连廉颇也不可能战胜秦军。那么,赵国是否从一开始就注定无法赢得长平之战呢?
赵国根本打不过秦国 长平之战,赵军确实打不过秦军。开战之初,赵国的名将廉颇就接连遭到秦军的打击。 首先是前哨战,赵军先锋与秦军斥候军交战,赵军惨败,赵茄被杀。紧接着,秦军继续进攻,迅速夺取了二彰四尉。赵军虽然设法筑垒防御,但秦军的攻击无比猛烈,甚至攻破了赵军的阵地,并夺取了西壁垒。最后,廉颇利用地形和坚固的防线,凭借山险防守,勉强稳住了局势。 当时,廉颇是赵国最具经验、最强的将领。从这一系列的战斗来看,赵军确实在硬碰硬的对抗中难以胜过秦军。 虽然许多人可能会觉得不服,毕竟赵军并非从未战胜过秦军。实际上,赵国确实有过战胜秦军的经历,但那些胜利往往依赖的是灵活机动的战术,而非正面硬拼。 例如,赵奢曾在阙与之战中,通过巧妙的战术假装不战,然后快速出击,掌控高地,最终获胜。李牧也曾多次击败秦军,依靠的仍是局部机动和创造优势的战术。但一旦双方进行正面冲突,赵军通常处于下风。 华阳之战、光狼城之战等一系列战斗中,只要是正面决战,赵军都会吃亏。就像阙与之战那样,秦军被赵奢的战术所迷惑,而在长平之战中,秦军明确目标、攻势凌厉,赵军机动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正面战斗时根本无法抵挡。 因此,要在长平之战中击败秦军,赵国几乎没有任何希望。 能否通过持久战耗胜秦国? 面对连番失败,廉颇意识到双方差距悬殊,决定转入坚壁防守,稳定战线。这是他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将领做出的理智选择。 然而,问题来了:赵国能通过持久战消耗秦国的资源吗? 很多人认为秦国的经济远强于赵国,持久战下去秦国能够轻松获胜。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完全正确。 持久战,谁都不容易。 1. **秦国的经济优势并非压倒性** 提到秦国,人们常常联想到它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但事实上,长平之战时,秦国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诸如都江堰和郑国渠这些水利工程尚未建成。巴蜀地区的粮食供给并不高效,支援赵国前线的困难重重。关中地区虽为粮仓,但干旱和盐碱地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加上秦国刚刚结束对韩国的战争,国力并不是完全充盈。 2. **长平战场的运输优势** 长平战场距离关中较远,而赵国的经济中心离战场较近,运输上赵国有一定优势。秦国的补给线较长,虽然双方都可以利用漕运,但赵国的地理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其后勤压力。 3. **秦国刚结束对韩战争** 在长平之战前,秦国已与韩国作战了三年,虽然获得胜利,但战争的消耗并未完全恢复。长平之战对秦国而言也是一次巨大的资源消耗,战后秦王亲自称秦国国中空,这并非夸张之词。 从这些情况来看,虽然赵国经济较弱,但并不意味着在持久战中必然败北。 4. **赵国并非完全耗不起** 赵国的国力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脆弱。赵武灵王曾以20万兵力围攻中山长达五年,这表明赵国有一定的持久作战能力。即使赵国的资源不如秦国充裕,但至少在当时的条件下,赵国并非无法维持战线。 当然,这并不是说赵国能够在持久战中必然战胜秦国,但至少赵国并非完全没有机会。 外交的关键 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外交上,长平之战的胜负都与伐交密切相关。秦国对这一点非常清楚。 当时,秦国清楚地认识到,如果齐国和楚国站在赵国一方,秦军可能就无法胜利。因此,秦国的策略是不断离间和分化赵国的外部联盟。在这种情况下,赵国的外交同样至关重要。 赵国与齐、魏等国保持着一定的合作关系,特别是在抗秦一事上。赵国曾援助魏国,齐国也曾为赵国出兵,尤其是在赵孝成王即位之初,齐国就出兵援助。然而,赵国在长平之战期间没有采取有效的外交策略,导致错失了争取援助的机会。 赵国的外交失败 赵国在外交上的失败是导致长平之战最终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赵国本可以通过联络齐国、魏国,甚至楚国,形成合纵之势,迫使秦国退兵。但赵王在外交上的操作失误,未能有效利用周边的国际环境。 赵王在外交上选择了直接与秦国谈判,未能及时拉拢齐国和魏国,这使得秦国在外交上占据了主动。 最终,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失败,并未能够通过外交手段挽回局面。 最终决策:换将决战 面对日益严峻的战况,赵王最终决定更换将领,选择了赵括。这一决定,虽看似激进,但并非完全无道理。赵括上任后,赵国的主力被集结起来,决定与秦军决战。 然而,赵王未曾想到,秦国在得知赵括上任后,悄悄换上了白起,准备进行一场规模空前的歼灭战。最终,赵国的主力在长平之战中被彻底摧毁。 总的来说,赵王的决策并非完全愚蠢。在当时的战略框架下,他的选择符合一般经验,只是在不知秦国已经派出白起的情况下,赵国陷入了致命的陷阱。 赵国是否有机会取胜? 回到最初的问题,赵国是否有机会取胜? 1. **如果目标是歼灭秦军,几乎没有机会** 无论是廉颇还是赵括,赵军都不具备直接歼灭秦军的能力。除非秦军指挥失误,否则赵军无法完全击败秦军。 2. **如果目标是逼退秦军,赵国还是有机会的** 赵国在外交上的空间较大,如果能够有效利用周边国家的支持,赵国完全有机会通过外交手段迫使秦国撤军。 3. **即使失利,赵国遭遇大规模歼灭的可能性不大** 即使赵军在战斗中失败,也不太可能遭遇完全的歼灭。赵国的主力至少可以保全部分实力,等待未来的复兴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