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元盛世的辉煌背后,唐玄宗逐渐发现,国家的财政收入连年下降,甚至难以维持基本的支出。这一发现令他十分震惊,毕竟哪个鼎盛时期的王朝会面临贫困的困境呢?人们开始怀疑唐玄宗是否过于贪图享乐,花销过大,然而唐玄宗却表示,他当时才刚刚进入开元九年,自己依然是一个锐意进取的明君。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财政危机呢?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逃户现象。
所谓逃户,就是那些脱离户籍管理的流民。大量流民的出现,使得朝廷的赋税、徭役、兵役等传统制度失去了征收对象,直接导致财政收入大幅减少。而这些流民的房屋、土地等固定资产都被没收,大唐的百姓竟然陷入了如此困境。 其实这些流民早已没有可卖的财物,只剩下几张嘴巴和讨饭的碗,官府若想征税,首先得先确保他们能填饱肚子。盛世王朝怎么会出现如此局面呢?事实上,逃户现象早在唐高宗时期就有所发生,到唐玄宗的开元中期,问题愈发严重,根本原因是土地供应的矛盾。在唐朝开国初期,由于人口较少,土地大量闲置,政府通过实行公有制土地分配政策(王田制)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然而,随着人口剧增,土地供应逐渐跟不上需求,土地配给制也难以继续下去。于是,土地公有制逐步转向私有制,土地买卖合法化。随之而来的是土地兼并现象和流民潮的爆发。那些豪族大族趁机与官府勾结,将兼并的土地隐匿起来,这使得税收和征役对象大幅减少。官府不得不将税负和徭役任务转嫁到剩余的民众身上,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时天下户版刓隐,人多去本籍,浮食闾里,诡脱繇赋,豪弱相并,州县莫能制。——《旧唐书》。一些地区的逃户比例高达50%,这个数字令人震惊。 逃户的生存方式各不相同,有些人头脑灵活,躲进偏远的山区,开荒种地;有些则为豪族当佃户,勉强度日;还有一部分流民不得已只能以乞讨为生。最危险的是流动性大的这部分人,他们容易受到煽动,一旦发生动乱,就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民变。从社会发展角度看,随着社会的进步,土地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因此在开元盛世时出现这一现象并不意外。 当唐玄宗正在为这个问题头疼时,出现了一个解决方案。一位名叫宇文融的八品监察御史向他提出了检括逃户,增加税赋的建议。宇文融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想法的人,但他能在短短十二天内制定出一整套方案,这令唐玄宗非常惊喜。于是他立即下旨任命宇文融为括地使,并让他亲自主持这一改革工作。 宇文融展现了出色的行政能力,他从全国范围内选拔了29名劝农判官,将他们派往各州县执行改革任务,主要工作有五项:一是清查徭役税赋中的不合理项目,减轻百姓负担,防止新的逃户出现;二是清查隐匿的土地,打击非法兼并,增加税源;三是招募逃户,将他们重新登记并分配土地,恢复农业生产;四是对新落籍的逃户实行六年免役政策,减轻他们的税负;五是加强行政效率,相关事宜可以直接提交给宇文融,不经过中书省,从而避免外界的干扰。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唐朝的纳税人口在三年内增加了近一百万户,财政收入也增加了约10%。可以说,宇文融为开元盛世的延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宇文融的改革并未得到所有人的支持。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虚报逃户,导致了部分居人的利益受损。加上宇文融与宰相张说之间的私人恩怨,宇文融的议案常常被否决。他愤怒地与张说对抗,联合其他官员上书弹劾张说,最终唐玄宗罢免了张说,宇文融也因而被贬为魏州刺史,并转任河北道宣抚使。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宇文融继续进行改革,疏通黄河九河的旧道,并新辟良田,播种水稻。虽然史书未详细记载这一成就,但从宇文融的儿子后来进入官职来看,这项工作成效显著。开元十七年,唐玄宗不顾反对,任命宇文融为黄门侍郎,与裴光庭共同入相。宇文融信心满满,曾发表感言:使吾居此数月,庶令海内无事矣。然而,才过了一百天,宇文融就被逮捕入狱,并被贬黜为汝州刺史。 宇文融的倒台,令唐玄宗十分懊悔。新的宰相班子完全没有能力解决财政问题,唐玄宗因此怒斥裴光庭:你们一直在我面前诋毁宇文融,我听了你们的话,把他从朝廷中贬除了,如今国家财政困难,你们怎么束手无策?裴光庭无言以对,却依然在幕后操作,联合多人再次弹劾宇文融。最终,宇文融被流放至昭州地平乐尉,最后在前往岩州的途中死于流放途中。让人遗憾的是,宇文融为唐朝财政危机所做的巨大贡献并未得到应有的评价。史书上对他的评价充满了恶意,甚至称他为幸人、括户取媚的罪人,显然是对他不公正的评价。事实上,宇文融的改革受到了大唐百姓的广泛欢迎,尤其是那些失地的百姓。而他所做的一切,其实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