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秘戏花钱上的马
花钱大家庭中有一类十分有趣的题材,那就是秘戏钱,对于这类钱,大家多持避火风俗以及教育子女压箱底的说法,但是这种说法的时间多比较晚,未必能涵盖秘戏钱的真正的鼎盛期的宋金时期的当时含义。
同时,秘戏钱中,也一直存在着马与马桩的艺术图像要素,其含义一直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与思考。
在顾欣兄所撰《用另一只眼观民俗钱中的奇葩“秘戏钱”》一文中,介绍了钱币收藏大家马定祥先生所藏的秘戏马钱。参见:
顾欣:用另一只眼观民俗钱中的奇葩“秘戏钱”
下面撷取其中一段供大家欣赏:
三、马定祥先生万拓集三品秘戏马钱之谜
因姓氏原因,泉界泰斗马老尤喜马钱,在查找马老万拓集中最后一本上居然查阅到了三品面骏马,背后有秘戏图案的三品,心里一阵狂喜。



马定祥先生万拓集中秘戏三品



陈鸣藏品(马老旧藏)
马老拓片此品,即本实物,马形右上方有断处,实物拓片位置一致。



已故花钱收藏家木鱼藏品
马老拓片此品,应即本实物,马形肩脊梁处以及女形中央有凹点,拓片上均有相应反映。


此马钱实物为胡坚藏品,与马老拓片为同类品。
宋代秘戏钱 胡坚藏品

2、秘戏与修道
房中家依托黄帝、玄女、龚子、容成公、三张施行此术,所谓“黄老赤篆,以修长生”。陶弘景《真诰》称为黄赤之道。房中术本是讲房中禁忌及却病之术,《汉书·艺文志》中说:“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费顾,以生宗而损性命”。道教重养生之道,也主张广嗣,所以道教倡导此术。认为可以爱精气,求得“还精补脑”。
李零先生曾经将东汉的房中术划分为三个流派:傅容成之术、傅彭祖之术以及传玉子之道。而李建民先生则通过对汉代“妇人媚道”的研究,将房中术分为四家:宜家(求爱)、广嗣(求子)、养生和成仙。可见房中术的重要宗旨,就是延命与成仙。
宋代房中术也方兴未艾,官方收录《五牙导引元精经》等房中术典籍,《宋史·艺文志》也收录新增的房中术著作,如:《五牙导引元精经》一卷;《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三卷;《崔公入药镜》三卷;《养生要录》三卷等等。南宋郑樵《通志·文艺略》载房中九部十八卷,朱熹对此作解释说:“闺房之乐,本无邪淫;夫妻之欢,亦无妨碍,然而纵欲生患,乐极生悲。”
宋元时期,道教的世俗化为阴丹术增加了信徒和传播者。陈抟易学给宋元参同阴丹术带来了理论推动。内丹功法可以分为清修、双修、群修三种。双修就是一男一女协同修炼。它的历史渊源是房中术。钟吕金丹派南宗的建立者白玉蟾曾经传授并实践阴阳双修。陈致虚则确立了全真教南宗的阴阳双修丹法。
在此语境下,秘戏图像作为房中术的代表象征,也自然可以作为延命修炼的主题核心。那么,此时,一直延续传承作为修仙成道象征的仙马铜拄图像要素,不仅频频出现在宋金时期的秘戏花钱上,也出现在宋金墓葬中暗喻修炼成道解脱生死的主题壁画旁,也就不是毫无逻辑的事情了。这是一种对宋金秘戏上存在拴马要素的理解路径。
3、花钱与砖雕上的驰马与拴马
在马老旧藏的三枚带马形图像的秘戏花钱中,马的形态存在两种状态,一种是马拴在马桩上,一种是马处在奔驰不羁状态。这类或拴或驰的马的独立艺术形态,在宋金墓葬艺术中也有对应的呈现。而且这些或拴或驰的马图形,并非是牵马的,与仆从同在的生活写实,而更可能是独立含义的隐喻。
拴马


陈鸣藏品(马老旧藏)


已故花钱收藏家木鱼藏品




上牢宋墓壁画 上两大图为我是妖怪资料






画像砖 宋买积善

驰马

此马钱实物为胡坚藏品,与马老拓片为同类品。
宋代秘戏钱 胡坚藏品





那么,在秘戏中存在的或拴或驰的马要素,到底是什么含义呢?
1、墓葬中的拴马,具有从此岸人间飞升彼岸世界的座具的可能。宋金墓葬壁画中的拴马,固然可能是逝者成仙的坐骑,比如唐代李贺就曾经写过系列马诗,其中《马诗 其二十三》云:“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那么秘戏花钱中的马匹,是否也能具有同样的可能呢?由于秘戏图像的存在,或拴或驰的马,在这里很难成为此类的意向,因为秘戏花钱并非冥钱。
2、另一种可能,就是上文阐述的自汉代流播嬗变的铜拄仙马所构成的成仙成道传统的指向。汉武帝在诗歌中频频说到“太一况天马下”、“太一贡兮天马下” ,正是将西域天马视为太一尊神赏赐人间的神骏仙马。
明代罗亨信《系马》诗歌云:
圉人昂首搭丝缰,暂把骅骝憩绿杨。
玉漏声残阊阖启,又随仙仗侍明光。
诗歌中提及的阊阖是指天门,末句又有仙仗,所以未必一定是将皇宫比拟为天庭,而可能就是在说成道仙境,假设此说有理,则骏马也为仙马,则其丝缰、拴在绿杨的意象,与宋金墓葬中的成道系马图像,与自汉代以来的系马成道隐喻传统,也是契合的。
但是,在秘戏花钱中,不仅有拴马要素,也还有驰马要素,所以汉代以来的铜柱仙马意向在这里就未必完全队榫契合了。
3、文中开篇说道,宋金社火壁画图像中,诸如摔跤、社火等人间的快活与旁边的拴马意象进行对比,是把社火的人间小快乐与修道的大极乐作了比较,那么,秘戏花钱中的秘戏既然也是人间至乐,是否也在与拴马的成道极乐作对比呢?
4、另外,由于秘戏本身所蕴含的房中术的修道含义,则秘戏花钱中的马元素,也确实存在象征修道阶段与不同状态的可能性。
5、这种在秘戏修道过程中,既有拴马、也有驰马的状态,其实在金元时期道教文本中或者可以找到答案:
金代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在《风马儿·意马擒来莫容纵》诗歌云:
意马擒来莫容纵,常堤备、铛滴玎。被槽头猢狲相调弄。蹄攒耳举早临风,铛滴玎。
加猛力,鞭鞭动。喂养得、形容莹。且缰绳牢控。待驯良、牵归白云洞。逍遥自在,更不肯、铛滴玎。
其中以'意马'为意象,通过描绘驯马场景隐喻道家修行理念,体现了全真道性命双修的教义。其中的意象,既有缰绳牢控的阶段,等驯良之后,牵归了白云洞,成了道,则意马可以放缰自由了。
金代全真教的马钰也曾经写过一首对应的和词,《风马儿 继重阳韵》:
意马颠狂自由纵。来往走、珰滴琉玎。更加之、心猿厮调弄。歌迷酒惑财色引,珰滴琉玎。幸遇风仙把持鞚。便不敢、珰滴琉玎。待清清、堪归云霞洞。浑身白彻再不肯,珰滴琉玎。
在这里,意马开始的时候是狂纵的,所以风仙酒就要把空羁系,等驯良之后,归了云霞洞,成了道,才又归了自在。
可见被绳索拴着的系马、拴马与无绳索控制的纵马、自在马,是修炼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的状态,纵马是未得调理修炼的人性欲望,在这个阶段,意马经常受到心猿的调弄引诱,处于躁动不宁的状态,而系马拴马则是由上仙进行调控状态,心性进入修炼状态,最后,心性理顺,达性明心,不用再拴羁,意马进入了自由境界。

胡坚藏品


陈鸣藏品(马老旧藏)


已故花钱收藏家木鱼藏品
明代文学家穆文熙《伯完习静闭关报赠四首·其四》:
读罢黄庭时下楼,枥边缓带自夷犹。
若教爱马同支遁,神骏还当忆紫骝。
这首诗是说,闭馆修炼,读完《黄庭经》之后,已经获得了修为,得到了悟性,所以就下楼,去将拴着的马,给解开了拴带绳索,原先心猿意马的凡马,现在终于修炼成了神骏。 再次可见,原始状态下的纵马——修炼中的拴马——悟道之后的放马,就是修炼的三个阶段。
原始状态下的纵马是对身心有害的,所以,是修炼的大忌。所以在下图中的花钱上,设计者花费功夫,投资者花费铸造,去营造的就完全可能就是一个对原始状态纵马的惊慌失措。否则花这工夫去铸造一个丢马粗汉的形象,也着实奢侈。


网络资料
所以,宋元时期,道家心猿意马的比喻中,固然很多时候是并举的,但是在不少语境中,其实意马是主体,而心猿不过是对意马进行调弄、骚扰的一个因素,所以,就算是在借喻心猿意马,也可以强调意马主体,而无需次次带上心猿。所以,作为修炼成道的艺术图像,可以单独出现意马,系马,拴马。也没有任何问题。
这也似乎可以回答为什么宋金墓葬艺术图像中也好,宋金秘戏花钱也罢,其中用以比拟的动物,只有马,而罕见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