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贵州本土作家王剑平改编创作的文化抗战长篇小说《阵地》新书分享会在贵阳举办。作为贵州省作协理事、贵阳市作协主席,王剑平携这部重磅力作返乡亮相,与现场读者共话文化抗战的精神力量。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博士、文学评论家谢廷秋,贵阳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副教授、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卢慧彬等嘉宾出席活动,众多文学界人士及读者齐聚一堂,以书为媒传承红色基因。

王剑平(左)分享创作感受
《阵地》最先以电视剧形式呈现,是亚洲优秀获奖电视剧,原著为编剧钱林森。该书以1938年至1944年桂林抗战文化城为背景,聚焦郭沫若、夏衍、田汉、欧阳予倩等千余名文化精英,生动描绘了民族存亡关头,中国文艺界人士在周恩来、李克农等同志的秘密领导下,以笔为枪、以文铸魂坚守文化阵地的壮阔故事,堪称一部“文化抗战英雄交响曲”。为还原真实历史,王剑平查阅了上百万字珍贵档案与文献,在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间找到了最佳平衡。深耕文学多年的他,曾获延安文学奖、贵州省政府优秀文艺作品奖,著有《黔中护宝记》《荒谬的眼睛》等多部佳作,深厚的创作积淀与敬畏历史的创作态度,让这部作品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文学感染力。

主持人朗诵作品片段
分享会上,两位嘉宾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对《阵地》的创作价值给予高度评价。

谢廷秋高度评价《阵地》
谢廷秋教授指出:“该书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中国文化抗战史,既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传递了深邃的思想意义,又具备真正的艺术价值,是一部配得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好作品。抗战时期,文化人守住了《救亡日报》这个阵地、文化之城桂林这个阵地、抗战民族统一战线这个阵地;中国军民守住了世界反法西斯阵线之中国阵地,这些都永远值得宣传和推介。”

卢慧彬点赞《阵地》
卢慧彬副教授表示:“小说《阵地》兼具历史的厚重感与阅读观赏性。作品尊重历史,语言洗练流畅,叙事冷峻克制,很少有大段的渲染与抒情,却能让读者跟随夏衍、安娥、任素宁等人物的主观视角进入情境、亲历事件,在细节中感受历史现场的温度,是对相关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一次有益尝试。同时,《阵地》从内容到形式也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文学艺术如何恰如其分地反映时代、反映现实生活,让广大读者产生精神与情感共鸣,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探索。”

读者献花
活动现场,王剑平还分享了创作背后的史料挖掘故事,他表示,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文化抗战的作用和力量,读懂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担当。此次贵阳分享会既是本土作家与家乡读者的文化重逢,更是对“以文铸魂”抗战精神的接力传承,为贵州文艺界聚焦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提供了生动范本。
通讯员 许金玲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石刚
编辑 李刚
二审 杨舒丞
三审 陈兵 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