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杰

河水在流动
鸟不动
……………………
羽毛在动
眼睛不动
……………………
眼睛在动
心不动
……………………
笔在动
画不动
作者简介:
冯杰,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先后获过《诗刊》诗奖,台湾《联合报》新诗奖,《中国时报》新诗奖,《蓝星》屈原诗奖,台北文学奖新诗奖等。有诗集《一窗晚雪》《布鞋上的海》《讨论美学的荷花》《冯杰诗选》《震旦雅雀》、儿童诗集《在西瓜里跳舞》《乡土和孩子》。
中原梅读诗
冯杰老师是当代少有的“诗、文、画”三栖且均进入主流视野的作家。从“获台湾文学奖最多的大陆作家”到“当代文画结合最具潜力的文人画家”,他把黄河冲积平原的泥土味、烟火气与古典诗意揉成纸上的清欢,形成了辨识度极高的“冯杰风格”。他的诗歌常与绘画相结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他为自己的诗歌配图,插画兼具写实与写意,与文字相映成趣。
这首《黄河写生》以“动”与“不动”的强烈对比,构建了从外在景物到内在心境的递进。
“河水在流动,鸟不动。”黄河奔涌,万物流变。诗人却一眼盯住一只“不动”的鸟。它可能是岸边的白鹭,也可能是瞬间定格在视野里的“形”。这把时间切成两张底片:一张是河水代表的“永恒流逝”,一张是鸟代表的“刹那静止”。“羽毛在动,眼睛不动。” 鸟看似不动,细看之下羽毛仍在风里微颤。诗人把视线从“整只鸟”推进到“一根羽毛”,动与静的单位被重新切分:羽毛的“动”反而衬出观者眼睛的“不动”——不是物理静止,而是“凝视”的凝固。
“眼睛在动,心不动。” 视线必须移动,才能追得上羽毛的轻颤、河水的闪光;但“心”被要求留在原处。这是传统山水画论里的“静心”:眼可游观,心须坐镇。此时“我”已被一分为二:一个在外部追逐光影,一个在内部岿然守中。
“笔在动,画不动。” 前三句完成“观”,第四句进入“写”。笔在纸上行走,却宣布“画不动”——可以有两种读法:一纸上仍空,笔虽动而未落一划,所谓“不画之画”。二笔在动,但“画”作为“被完成的作品”始终停留在未生状态,它拒绝被固定、被定型。无论哪种,诗人都在取消“结果”,而把全部重量压在“动作”本身:让笔成为一条新的“黄河”,让纸面成为新的“静止之鸟”。写生的终点不是一幅画,而是“让万物在笔下重新流动一遍”。
“心在动,黄河不动”。诗里没有写出,却在逻辑上必须补出:当笔停、人散,观者的“心”终于从静中苏醒,会发现黄河仍在那里,似乎从未流动。整首写生的“静观”到此完成一个圆:外部河流→羽毛→眼睛→心→笔,再返回到外部河流。所有动与静被兑换成等量的心象,而“画”始终空白——那空白正是黄河在心里的真正形状。
诗人用“不动”一次次抵消“动”,把写生从“再现”变成“显空”。当他说“画不动”时,他其实在说:“我”已经把黄河完全看进心里,纸面上不再需要任何一笔;或者反过来说——只要心里还有一笔未落,黄河就仍在流动,鸟就仍悬停在风里,写生就永远“未完成”。
于是,整首诗成为一幅“空白的长卷”,只有读者自己把眼睛放上去,黄河才开始第二次流动。
来源:香亭在埝楠(微信公众号)|中原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