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 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艺术院校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开放、感性认知敏锐、创新意识强烈的鲜明群体特质,如何让思政教育在坚守理论厚度与思想深度的同时,精准契合艺术专业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审美偏好,真正实现价值引领与专业成长的深度融合、同频共振,是当前艺术院校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破解的核心课题。探索让艺术院校思政课“活起来”的有效路径,正是破解这一课题的关键实践方向。
用小切口讲好大主题,增强思政课的故事性
艺术院校学生普遍思维活跃、感知敏锐,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与情感共鸣能力,而传统宏大叙事式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有效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因此,思政课程应当积极转变讲授策略,坚持从“小切口”切入,借助生动案例和真实故事承载理论内核,使抽象原理具象化、理论表述生活化,真正让思政教学“活”起来、“动”起来,实现入耳入脑入心,最终达成价值引领与专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所谓“小切口”,是指从艺术家个人成长轨迹与代表性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入手,系统梳理其艺术生涯与经典作品生成的文化与历史语境;可以从宏大叙事中发掘英雄人物的成长历程,通过情景再现方式还原重要历史现场,增强沉浸感和体验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渊源与实践指向;可以结合不同专业方向,开展革命题材创作的价值内涵分析与传播策略研讨,使主流价值观融入艺术表达。因此,借助故事化讲述、情境化构建、案例化解析等多元方式,思政课堂将不再是单向的理论灌输,而成为可感知、可共情、可思考的生动过程。
用新思想说透深理论,彰显思政课的真理性
艺术专业学生多对抽象理论存在理解困难,但天然地亲近富有创意的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因此,思政教育需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基,紧密贴合时代特征,运用鲜活生动的现代表达和艺术化的传播方式,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深、讲透、讲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对艺术专业的思政教育来说,思政课程体系应着重挖掘艺术理论体系中的思政元素,深入剖析不同历史时期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价值观。同时,要加强对社会文化热点议题的价值观引导,结合艺术专业特点,对当下流行文化、网络文化等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对错。此外,还需做好经典理论文本的当代阐释与转化,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艺术创作、艺术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引入新思想视角、构建新话语体系、创新教学形式,使崇高理论“接地气”、让理性认知“有温度”,引导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思想深处认同思政课程所蕴含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真正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
用他山石激活多载体,焕发思政课的艺术性
在新时代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语境下,传统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已难以适配艺术学科重实践、强感知的育人特质,也无法充分满足青年艺术学子对价值引领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必须立足艺术院校的专业特色与资源禀赋,突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隔阂,积极构建“艺术+思政”融合育人新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深度嵌入艺术创作实践与审美体验全过程,借助艺术的感染力、表现力与传播力,使思政教育从“显性灌输”转向“隐性浸润”,最终实现“润物无声、内化于心”的育人成效,为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奠定思想根基。
从具体实践路径来看,思政课教学需着力打造多元协同的教学体系。首先,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打破传统教室的空间局限,将教学现场延伸至美术馆、剧院、音乐厅等专业艺术空间,通过在真实艺术语境中开展理论阐释与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在观摩经典艺术作品、感受艺术现场氛围的过程中,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与认同。其次,开发“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块,结合艺术学科采风写生的专业特点,组织学生深入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一线、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现场等开展实地考察,让学生在感知祖国大地沧桑巨变、体悟时代发展脉搏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再次,建设虚拟仿真教学项目,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红色艺术档案”VR体验系统、经典艺术作品创作过程模拟系统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沉浸式进入经典艺术作品的创作现场,直观感受艺术创作与时代背景、社会现实的深度关联,提升对艺术价值与社会功能的认知。最后,推动思政教育与艺术创作实践的深度转化,设立“思政+艺术”主题创作工作坊,鼓励学生结合思想政治学习体悟,通过绘画、雕塑、舞蹈、戏剧、微电影、数字媒体艺术等多元艺术媒介,进行主题性艺术创作。
通过跨载体、多形态、互动化的教学创新,艺术院校的思政教育得以突破单向灌输的传统模式,转化为兼具参与性、创造性与审美性的艺术实践过程。这一转变不仅契合艺术学科的育人规律,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最终实现“在专业创作中涵养价值观、在艺术体验中坚定理想信念”的育人目标,为新时代艺术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与价值引领。
(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艺基地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为2024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思政’背景下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研究”〈基金项目编号2024SJSZ015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