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王翦却突然销声匿迹了呢? 首先,比起销声匿迹,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功成身退。 历史上,秦国有不少立下赫赫战功的大臣,然而几乎所有人都没有好下场,死得非常惨。
但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却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幸运者。 春秋战国时期似乎存在一种魔咒,那就是在前一任君主手下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通常在新君主登基后,往往难有好结果。 比如,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商鞅凭借秦孝公的极大信任,立下了不少功勋。商鞅原本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后来凭借改革跃升为秦国的权臣,掌控大权。但当秦孝公死后,秦国的新国君即位,立刻对商鞅下手,最终将他车裂致死。 像商鞅这样的悲剧人物数不胜数,比较著名的还有秦昭王时期的白起。白起在战场上几乎无敌,战无不胜,令六国的百姓无不畏惧。但即便如此,白起最终也没有逃脱死于赐死的结局。 另外,吕不韦本是秦始皇父亲的亲密朋友,关系深厚。但他最终却被秦始皇发配到边疆,只能在余生里埋头著书立说,未能享有权力。 这些人虽然为秦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堪称攻城拔寨的功臣,但最终的结局都相当凄凉。 唯一不同的是王翦及其儿子王贲,他们懂得如何激流勇退,因此他们的结局相对较好,至少可以安享晚年。 王翦是一位非常聪明的将领,情商极高,深知鸟尽弓藏的道理。比如在李信伐楚失败后,王翦屡次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秦始皇的征召。 后来,秦国实在没有能承担重任的人,王翦在无奈之下才再次出山。当时,王翦在出征之前,还曾向秦始皇请求封地,意图为自己和儿孙争取一些产业。 秦始皇对于王翦的这些请求并不在意,认为只是些小事,不值一提。然而,王翦却一直坚持,派遣了五批使者要求封赏。 最终,秦始皇不耐烦了,只得答应,封给了王翦大量的土地和宅邸。 王翦的旧部下对此表示不解,认为王翦此举有些小气,毕竟大军出征,怎么会因为这些小事情而耽误呢? 对此,王翦解释说:秦王本来就多疑。现在我们全力出征楚国,国内势必会空虚。我请求田宅,是想向秦王证明,我没有其他的野心。 确实,王翦掌握着秦国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的胜算几乎是必然的,但如何打消秦王的疑虑才是更为棘手的问题。 正因为王翦极高的政治智慧和处事能力,他才得以在秦国四任国君之间周旋,并最终迎来一个圆满的结局。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秦国统一六国后,王翦及其儿子王贲逐渐销声匿迹,但他的孙子王离却被秦二世任命为重要职位。 在始皇帝去世后,蒙恬被赐死,王离取代蒙恬成为北方长城军团的新统帅。 然而,历史的轮回终究是不可避免的。就如四十年前,王翦曾在巨鹿之战中击败项燕一样,王离也没能逃过命运的捉弄。 在巨鹿之战中,王离带领着二十万大军与项羽展开对决,而项羽则凭借其破釜沉舟的决心和极高的军事才能,以六万兵力逆袭,最终击败了王离,王离被俘,军队溃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