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封建历史可以追溯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帝制,直到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成为普通人。这个时期大约持续了2200年,然而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社会似乎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清朝末期的宣统年间来看,除了衣服和头上的辫子,清朝人的生活方式与秦朝时并没有太大差异。
从社会结构来看,无论是秦朝还是清朝,都是封建王朝社会,政治本质上都是皇帝一人掌权的封建专制体制。国家经济依然以农业为主,全国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农民的种地和缴纳土地税。农业税收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税种,代表了农业国的典型特征。整个社会的基础是农民,农民的丰收是国家收入的关键。因此,农民在封建社会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无论哪个皇帝上台,只要他的智商不成问题,都会关注农业发展,保障农民利益。虽然朝代更替频繁,但封建社会的结构几乎没有改变,每个新朝代都会将农民置于官员和士人的下方,但他们的地位比工匠和商人要高得多。士、农、工、商四个阶层,是国家的基石,没有他们,国家的根基就不稳。 令人感到失望的是,尽管清朝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但在文化上反而不如秦代。秦朝时期的中国文化是一个盛世,百家争鸣的气象、包容万象的思想气候,在后来的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再现。之后的朝代似乎都陷入了儒家思想的束缚,尽管儒家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但从长远来看,对社会的进步并不利。2200年的历史缺乏进步,根本原因在于古代中国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像枷锁一样束缚着中国社会。而最应该批判的,是一脉相承的皇权政治。皇权政治是极权体制,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手中,从地方到中央,权力层层上升,最终聚集在天子手里。 在这种皇帝一人说了算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渴望做官,但要想做好官员,不仅要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还需要学会如何取悦上级。这种官大一级压死人的现象在中国社会中尤为真实,百姓即使再有骨气,也不能与官员对立。即使是像村长这样的小官员,也不是普通百姓可以得罪的。从历史上看,做官的秘诀就是学会如何取悦上司。通过各种手段,无论是送钱、献地、送美人,只要能得到上官的青睐,前途就会更加光明。对于上级官员来说,他们也会通过这种方式去巴结更高层的官员,最终层层巴结到皇帝面前。 在京城,官员必须对皇帝负责,不仅要尽心尽力帮助皇帝分担责任,还要学会捞取个人财富。在皇帝需要资金时,官员们必须拿出自己所有的钱财,甚至将自己置于无所谓的位置,以此赢得皇帝的宠爱。得到皇帝的青睐后,官员就有机会升职发财,最终能获得权力至上的地位,成为万人之上的人物。这种社会结构下的一个巨大弊端就是稳定。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古代中国采取了不惜一切代价的方式,迫使百姓安分守己,按时交税,服从上级的命令,不容有任何异议。对于地方的骚乱,打击的首要对象就是出头鸟。古代中国的百姓处于沉默状态,对于官员的腐败,他们无法表达不满,因为他们的声音微弱,甚至连九层高的皇帝也听不见他们的呼声。即使一些皇帝知道有贪污腐败的现象,也会默许下属的行为,只要不引起大规模的民变。只要没有爆发全国性的起义,底层民众的疾苦往往被忽视,反而会被一些士人歌颂为盛世,称皇帝为千古一帝。这些美好的话语一旦多了,即使是再英明的皇帝也会被迷惑,陶醉在这种虚假的赞美中。最终,皇帝无法感知百姓的疾苦,官员和贵族享乐,而底层民众则忍受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久而久之,民众的不满积聚,最终会导致起义和革命,换来一个新的朝代。新的政权可能会有一段较好的时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循环是否能打破,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 其实,早期儒家思想曾给出了一个解决的思路,那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皇帝并非最重要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这是儒家思想中的早期民主观念,但可惜的是,儒家思想最终屈服于皇权,接受了人治而非法治。这样,中国社会失去了进步的土壤,变成了一场场的朝代更替。每个新的屠龙者最终也会变成恶龙,导致同样的历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