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弩与投石机:蒙古的战争艺术
创始人
2025-10-26 06:05:41
0

基本信息

作者: [美] 梅天穆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 汗青堂

副标题: 蒙古的战争艺术

原作名: The Mongol Art of War

译者: 董汝洋

出版年: 2025-9

页数: 272

定价: 70.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汗青堂

内容简介

蒙古征服的背后秘籍

古是如何实现世界征服的?本书的作者梅天穆遍寻蒙古战争史事,试图找寻这一问题的答案。如同《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作者立足全球史视角,将蒙古帝国视作一个整体,分析其成就斐然的军事艺术。

◎作者从蒙古的军事编制着笔,依次叙及军事训练、装备、补给、后勤、医疗、谍报、战术与战略,着重分析蒙古独具特色的人才选拔战略,辅以对敌方和战况的具体分析,展现了蒙古的军事艺术形成、应用与演化的动态过程。蒙古人在世界征服的过程中总结出的战法——强调高机动性和火力,直至今日仍可资借鉴。今天的军事指挥官在面临战略困境时仍可以问自己:若是成吉思汗,他会如何行动?

蒙古军队是世界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军事力量之一。他们在成吉思汗等杰出军事战略家的领导下,以武力建筑起世界历史上连续版图最为庞大的帝国。是什么赋予他们驰骋欧亚大陆的力量?

历史学家梅天穆在《弓弩与投石机》一书中,打破了人们惯常对蒙古军队的想象,他们并非以蛮力或数量取胜,而是依靠充分的战备规划、严谨的执行和高明的战略共同实现胜果。作者以大量文献资料为依托,详细梳理了蒙古军队逐步发展为纪律严明的复杂军事组织的历史脉络,展现了蒙古帝国崛起、扩张直至终结的历史背后的战争艺术。

13世纪的蒙古人将冷兵器时代草原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本书会向你具体解释,他们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张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本书不仅揭示了古代蒙古军事成功的秘密,而且探究了蒙古战争艺术的现代意义。

——党宝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这是一本对历史上最令人畏惧和最成功的军队之一的权威研究……它以蒙古人对今日现代化机械战争的影响作结。

——《出版人周刊》

《弓弩与投石机:蒙古的战争艺术》复原了蒙古在世界征服过程中的战场状态。梅天穆巧妙地将他的叙述、分析与鲜为人知的小插曲相结合,正是这些小插曲让蒙古人的征服跃然纸上。对于相关领域的专家来说,本书是不可或缺的资源,而对于学生和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公众来说,本书的写作又是如此地生动和引人入胜,人人都能读懂。

——斯科特·C.利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

本书很有启发性,作者写得很好,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书中的很多章节与医疗和后勤保障有关,这些内容经常被其他作者忽视。本书还切实地捕捉到了13世纪时爆发于东方的战争的本质。

——《军事画报》

作者与译者简介

【作者简介】

梅天穆(Timothy May),美国北乔治亚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蒙古帝国史及军事史。1996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内陆欧亚系获得硕士学位,2004年获得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学博士学位,著有《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蒙古帝国》等。

【译者简介】

董汝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元史。

目录

致谢

发音与转写指南

引言

第一章 蒙古帝国的兴衰(1185—1265)

帝国的开端:成吉思汗的崛起

征服世界的理想:窝阔台治下的帝国

暗藏险象:贵由汗与监国皇后

盛极而衰:蒙哥汗与帝国的解体

第二章 蒙古军队的征募与组织

士兵的征募

千户制

怯薛制

探 马

其他军队

小结

第三章 蒙古士兵的训练与装备

训 练

装 备

小 结

第四章 补给、后勤与医疗

营养与配给

后勤组织

装备的供给与制造

通 信

医 疗

小 结

第五章谍报、战术与战略

谍 报

战 术

战 略

小 结

第六章 指挥官

指挥官的选任:怯薛

指挥官的训练:学徒制

指挥结构

中央指挥官与战略蓝图

战场指挥官与战时战略

人物列传

第七章 蒙古人的对手

游牧民族

金帝国

花剌子模帝国

罗斯诸公国

匈牙利人

马穆鲁克

宋帝国

第八章蒙古人的战争

远 征

战 役

围城战

第九章 蒙古人的遗产

蒙古军事系统的优势

蒙古军事系统的教训

蒙古军事艺术的遗产

词汇表

注释缩略语列表

注 释

译后记

出版后记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质性研究研修班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汇聚口述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口述史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展开深入探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流碰撞,研修班为口述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促进了口述史在不同领域的拓展应用、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展现了口述史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一期(2024年7月26-28日;线下)、第二期(2024年8月16-18日;线下)、第三期(2024年12月7-16日;线上)、第四期(2025年3月7-9日;线上)、第五期(2025年7月25-27日;线上线下同步)开班后,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学员当中反响也相当不错。在各咨询群中,很多朋友希望能够有机会参加后续培训,经初步考虑,拟于2025年12月下旬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六期(线上)。

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致力于打造一个跨学科交流与深度对话的学术平台,探索质性研究在多元学科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通过跨学科的视角碰撞与方法互鉴,研修班旨在推动不同领域质性研究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无论您是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还是对质性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实务工作者,都能在这里感受多元学科视角下质性研究的丰富内涵,把握学科前沿动态,提升研究能力与学术视野。 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第一期(2025年7月11-13日;线上线下同步)开班后,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学员当中反响也相当不错。在各咨询群中,很多朋友希望能够有机会参加后续培训,经初步考虑,拟于2026年1月上旬举办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第二期(线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为... 在封建社会时期,皇位的继承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很多皇帝有很多子嗣,甚至有多个兄弟,但皇位只有一...
原创 东... 导言 东汉的灭亡通常被归咎于何进。作为大将军,何进的决定让董卓进京,直接引发了局势的动荡,最终导...
原创 从... 中国的封建历史可以追溯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帝制,直到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成为普通人。这...
瓷承文脉,慈连两岸!第八届“以... 11月8日,第八届“以慈化瓷——两岸陶艺文化交流展”开幕式在上海中新泾公园・法华禅寺举办。来自海峡两...
《民生大国: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国... 人民网北京11月9日电 (记者苑基荣)2025年11月8日下午,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信出版...
原创 为... 为何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王翦却突然销声匿迹了呢? 首先,比起销声匿迹,更准确的说法...
当艺术走入皖南村落,书写了怎样... 当秋色染遍皖南,一些暂时还未进入大众视线的乡村,提供了另一种旅行选项。 在宣城,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
袁熙坤艺术展在穗盛大开幕 世界... 央广网广州11月9日消息(记者张顺鹏)11月8日,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即将盛大启幕之际,一场融合艺术...
跨越海峡的瓷韵共鸣 两岸陶艺文... 中新网上海11月9日电(范宇斌)8日,第八届“以慈化瓷——两岸陶艺文化交流展”在沪启幕。本次活动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