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美术馆3号馆
艺术家左儿个展《梦核时光机》璀璨开幕
10月18日下午三时,北京今日美术馆3号馆内,艺术家左儿的个展《梦核时光机》正式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今日美术馆主办、赫本西施赞助,并由知名策展人朱彤先生担纲策划,是今秋不容错过的艺术现场。


展览聚焦左儿近两年创作的三十余件绘画及装置作品,完整呈现了她对“梦核”这一核心概念的持续探索。

艺术家 左儿

策展人 朱彤

从左至右:艺术家左儿、策展人朱彤、
赫本西施创始人罗明燕、今日美术馆执行馆长晏燕

01梦境中的包豪斯
在混沌中构建秩序的微光

圆、梯、弧、光线折射……左儿将康定斯基口中的“精神几何”转化为梦的符号。她在《旋梯幻境》《从森林通向海洋》等作品中,构建一种“有温度的结构”,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制造视觉的微妙失衡。观者仿佛行走在秩序与溶解的边缘,如同理性在梦中微微失重。正如巴什拉所说:“梦的空间是内在的呼吸”,左儿用绘画让我们看见——情绪,原来也可以有建筑。
在作品《旋梯幻境》中,螺旋的阶梯似乎永无止境,引导视线向上,却又在视觉的尽头悄然模糊,营造出一种升腾与塌陷并存的不稳定感。《从森林通向海洋》则利用色彩的过渡与几何形体的切割,构建了一条超现实的路径,观者仿佛能在几步之间跨越自然界的鸿沟。这些画面不再是冰冷的构成练习,而是一种“有温度的结构”。
02 生成式古典
当古典果实遇上电子皮肤

如果你细心,会发现左儿对静物题材,尤其是“果实”,情有独钟。在古典绘画的传统里,果实是厚重的寓言容器:葡萄象征丰饶与堕落,苹果隐喻原罪与知识。但在左儿的“生成式古典”系列中,这些文化符号被彻底刷新。

她用极其传统的油彩技法,模拟出水果鲜润的真实质感,却赋予它们全新的精神内核。水果的光泽被跳动的电子色取代,饱满的体积被解构为像素化的色块,果肉的细腻纹理则转化为数据的流光与闪烁。现实的物,经过她个人意识的“算法”重新生成,化作我们这个时代意识的表层。
03 皆是复调
情绪是无需翻译的世界语

相较于超现实主义大师马格利特作品中那种悬浮的、谜语般的神秘感,左儿的超现实谱系更偏向于内在的心理化。她笔下的滑梯、海洋、云朵与旋梯,不再是奇观的堆砌,而是“意识的梦核”本身。它们携带着梦的光晕与记忆的温差,在时间的画布上缓慢闪烁。
《像素时代的复古电玩诗》是其中极为典型的作品。她用充满荧屏电子色的风格,重构了千禧年初的集体记忆场景。在像素色块与光线的振动之间,绘画本身成为一个可交互的“记忆界面”,唤起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复杂情感——这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对一段数字化童年进行温情的考古。
在《甜梦之涡》、《失重的狂欢》等作品中,甜密与苦涩、明亮与幽暗、平衡与流动等多种情绪旋律并置、交织、共鸣。它们不讲述具体的故事,却营造出一种持续震动的心理氛围。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欲望的伪装”,而左儿的梦,更像一种纯粹的通感,在那里,情绪无需借助语言阐述,它们自己会通过色彩说话。

梦未结束,只是潜伏

“梦核”,从来不是梦的终点。左儿的绘画,仿佛总是刻意停留在那个一切尚未定格的瞬间:线条还未决定延伸的方向,记忆尚未凝固成固定的形态。那是梦与清醒意识尚未分离的、充满无限可能的刹那。
当我们最终离开展厅,回归现实的街道,
那些画中的光与色,却并未消失。它们如同视网膜上延续的微光,如同余音未绝的脉搏,如同记忆中不绝如缕的温柔面容。
梦,从未真正消散。它只是潜伏在我们意识更深、更静谧的世界里,等待着下一次,被你我在现实中,重新看见。
📌 观展实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