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写生速写作为连接自然观察与艺术创作的关键环节,在李可染的艺术实践中占据核心地位。本文聚焦其写生速写中“树法”的表现,系统考察李可染如何将客观物象转化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语言。
研究表明,李可染对树木的描绘并非简单记录,而是通过“观察—提炼—重构”的转化机制,实现从自然形态到笔墨结构的升华。他在速写中深入研究树木的生长规律、空间结构与光影关系,提炼出“主干—支干—叶冠”的层级结构,并通过笔线的力度、节奏与墨色的层次,赋予树木以生命感与精神性。其“树法”既保留了自然的真实感,又具备高度的形式美感,体现了“师造化”与“意匠经营”的辩证统一。通过对具体速写稿的分析可见,李可染的树法不仅是构图元素,更是其“李家山水”笔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立的美学价值与方法论意义,为理解其艺术语言的生成逻辑提供了微观而深刻的切入点。
关键词: 李可染;写生速写;树法;笔墨转化;艺术语言;山水画;20世纪中国画

一、引言:写生速写作为艺术转化的枢纽
在20世纪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中,写生已成为连接传统笔墨与现实世界的关键路径。李可染(1907–1989)作为“新山水画”的奠基者,其大规模、系统性的写生实践不仅重塑了山水画的视觉经验,更构建了一套从自然观察到艺术创造的完整方法论。其中,写生速写作为最直接、最即时的记录方式,成为其艺术语言生成的“中心环节”。
李可染曾言:“写生要‘慢’,要‘深’,一幅画要画几天。”这种“慢写”并非速记式的草图,而是融合了观察、思考与艺术提炼的“对景创作”。在这一过程中,树木作为山水画中最具生命力的元素,成为其写生研究的重点对象。从江南水乡的垂柳、黄山松的虬枝,到桂林漓江的凤尾竹,李可染以极大的耐心与专注,反复描绘各类树木的形态、结构与神韵。
本文以“树法”为切入点,通过对李可染写生速写中树木描绘的系统分析,探讨其如何实现从客观物象到艺术语言的自然转化,揭示其速写稿在形式提炼、笔墨建构与美学表达上的深层价值,进而验证写生在其艺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二、“树法”的观察基础:自然物象的科学记录
李可染的“树法”首先建立在对自然物象的深入观察与科学记录之上。他主张“钻进去”,强调对树木生长规律、生态特征与空间关系的全面把握。
(一)生长规律的把握
在速写中,李可染特别注重树木的生长逻辑。他观察到,树木的主干往往垂直或倾斜向上,支干则根据光照、风向等因素呈放射状或交错式伸展,形成“主—次—末”的层级结构。如《黄山松》系列速写中,他细致描绘松树主干的苍劲挺拔与支干的扭曲盘结,准确捕捉其在悬崖峭壁中顽强生长的生命力。
(二)结构特征的提炼
他将树木的结构分解为“主干—支干—叶冠”三个层次,并在速写中分别加以研究。主干多以中锋浓墨勾勒,线条坚实有力,体现其支撑功能;支干则用笔灵活多变,或顿挫、或飞白,表现其动态与节奏;叶冠则通过点、厾、染等手法,概括其体积与质感。这种结构化分析,使其速写不仅具象,更具有内在的秩序感。
(三)空间与光影的再现
李可染在速写中引入西方素描的空间观念,注重树木在三维空间中的体积感与明暗关系。他常以浓墨表现背光面,淡墨或留白表现受光面,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塑造树体的体面转折。尤其在表现逆光树木时,他以浓墨铺陈树干与叶冠,仅在轮廓边缘留出亮线,形成强烈的剪影效果,增强了画面的空间纵深感与光影氛围。
这些科学而细致的观察,使李可染的速写稿具有高度的自然真实性,为后续的艺术提炼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树法”的艺术转化:从自然形态到笔墨结构
李可染的写生速写并非对自然的机械复制,而是“采一炼十”的艺术提炼过程。其“树法”的真正价值,在于如何将自然形态转化为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笔墨结构。
(一)结构的简化与强化
在速写基础上,李可染对树木形态进行高度概括。他常将复杂的枝干系统简化为几何线条,强化主干的垂直感与支干的节奏感。如《苏州拙政园》中的古树,其枝干被提炼为几组有力的弧线与折线,形成强烈的视觉韵律。这种“简化”并非削弱细节,而是去除冗余,突出本质。
(二)笔线的节奏与力度
李可染的“树法”极具笔墨表现力。他主张“笔要狠”,用笔沉着有力,讲究“屋漏痕”“折钗股”的金石趣味。在描绘主干时,线条厚重稳健,体现其支撑力;在表现支干时,线条则富有弹性与动感,或顿挫、或飞白,传达出生命的律动。这种笔线的节奏感,使其树木不仅具象,更具有音乐般的韵律美。
(三)墨法的层次与空间建构
他将黄宾虹的积墨法运用于树木描绘,通过层层皴擦、点厾,使叶冠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变化。在《漓江边上》的速写中,他以淡墨铺底,再以浓墨层层叠加,最后以焦墨提神,形成“远看茂密,近看分明”的视觉效果。这种墨法不仅增强了树木的体积感,也成为画面空间分层的重要手段——前景树木用墨浓重,中景渐淡,远景则以虚笔或留白处理,营造出深远的空间感。

四、“树法”的美学价值:生命感与精神性的表达
李可染的“树法”超越了技术层面,上升为一种生命哲学与精神象征的表达。
(一)生命感的塑造
在他的速写中,树木不仅是静物,更是有生命的存在。他通过笔线的顿挫、墨色的枯润,表现树木的“筋骨”与“血肉”。如《井冈山》中的古树,其主干如龙蛇盘曲,支干如臂膀伸展,仿佛在风中呐喊,展现出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这种生命感,源于他对自然的敬畏与共情。
(二)精神性的升华
李可染的树木常具象征意义。黄山松的坚韧、江南柳的柔美、革命圣地古树的沧桑,皆被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在《万山红遍》的构思稿中,树木的红色叶冠与浓墨山体形成强烈对比,象征着革命精神的燎原之势。这种“以树喻志”的手法,使树木成为民族精神与时代气象的视觉载体。
(三)“树法”在整体构图中的作用
树木在李可染的山水画中不仅是点缀,更是构图的核心元素。他常以树木作为画面的“骨架”或“引线”,引导观者的视线,分割空间,平衡构图。如《山村飞瀑》中,前景的古树如屏障般矗立,既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又赋予其庄重的仪式感。这种构图意识,早在其速写阶段即已形成。

五、速写稿的独立价值:从草图到艺术品
以往研究多将速写视为创作的“草图”或“素材”,而忽视其独立的艺术价值。然而,李可染的写生速写,尤其是其“树法”研究,已具备完整的艺术品格。
首先,其速写稿具有高度的完整性。他常在一张速写中完成从起稿到润色的全过程,画面结构清晰,笔墨丰富,无需进一步加工即可独立成画。
其次,速写稿体现了其艺术语言的实验性。在速写中,他大胆尝试新的笔法、墨法与构图,如《桂林写生稿》中对凤尾竹的点厾技法,后成为其成熟风格的重要元素。
最后,速写稿是其“苦学”精神的见证。每一张树木速写都凝聚了他对自然的长期观察与反复推敲,是其“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的生动体现。
因此,李可染的写生速写不仅是创作的准备,更是其艺术思想与美学态度的直接呈现,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与史料意义。

六、结论:微观研究的宏观启示
通过对李可染写生速写中“树法”的研究可见,其艺术语言的生成是一个从自然观察到笔墨提炼、从科学记录到美学升华的复杂过程。树木作为山水画中的基本元素,在其手中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结构感、生命感与精神性。
这一微观研究揭示了李可染艺术方法论的核心:写生不仅是“师造化”的手段,更是“意匠经营”的起点。他通过速写,将客观物象转化为具有形式美感与文化内涵的艺术语言,实现了传统笔墨与现代视觉经验的有机融合。
李可染的“树法”启示我们:真正的艺术创新,源于对细节的深刻把握与对规律的系统提炼。在当代语境下,其写生实践仍具重要价值——唯有深入生活、精研物象,艺术才能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文章作者:芦熙霖(舞墨艺术工作室)
下一篇:绝活杂技秀打造艺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