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可染写生训练的系统性建构与创作转化机制
创始人
2025-10-09 16:03:36
0

摘要:

李可染的山水画革新,建立在其系统而深刻的写生实践基础之上。本文聚焦其1950年代以降的写生方法论,论证其写生并非简单的素材收集,而是一种具有科学研究性质的系统性艺术建构。研究表明,李可染将自然物象分解为“树、石、山、舟、人”等独体单元,通过长期、反复、多角度的速写与水墨写生,深入探究其结构、肌理、光影与空间关系,形成“独体物研究”的训练体系。这种训练如同为艺术大厦准备“砖瓦”,为后续创作提供了坚实的造型基础与丰富的笔墨语汇。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对景创作”实现从“习作”到“作品”的升华,将写生积累的“砖瓦”转化为具有完整意境的“大厦”。其“练一辈子基本功”的理念,体现了对艺术规律的深刻认知,揭示了写生与创作之间“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机制,为现代中国画教学与创作提供了科学范式

关键词:李可染;写生;独体物研究;基本功;创作转化;对景创作;艺术建构

一、引言:写生作为艺术建构的基石

在20世纪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中,写生被赋予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面对传统山水画“脱离现实”的批判,画家们纷纷走出画室,试图从自然中寻找艺术的“源头活水”。在这一群体中,李可染(1907–1989)的写生实践以其系统性、持续性与科学性而独树一帜。他不仅通过写生创作了大量水墨作品,更将其提升为一种严谨的艺术研究方法,为个人风格的形成与山水画的现代演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可染曾言:“画画必须根据创作的需要,练一辈子基本功。”这一理念深刻揭示了其写生实践的本质。在他看来,写生并非一蹴而就的素材采集,而是一场贯穿艺术生涯的“基本功”修炼。他将创作比作“盖房子”,而写生训练则是为这座艺术大厦准备“砖瓦”。这些“砖瓦”,正是他对自然景观中“树、石、山、舟、人”等独体物的深入研究与反复锤炼。本文旨在系统阐释李可染写生训练的“独体物研究”体系,分析其从“砖瓦”积累到“大厦”建构的创作转化机制,揭示其写生实践所蕴含的科学研究精神与艺术建构逻辑。

二、“独体物研究”:写生训练的系统性分解

李可染写生方法论的核心,在于将复杂的自然景观分解为可研究的“独体物”单元,进行系统性、针对性的训练。他并非笼统地描绘山水,而是有意识地聚焦于“树、石、山、舟、人”等具体物象,逐一攻克其造型与笔墨难题。

其一,“树”的研究:结构、姿态与笔墨语言的统一。李可染深知“树有四枝,石分三面”的传统要诀,但他更注重对真实树木的结构观察。他常对一棵古树进行多角度、多季节的反复写生,研究其主干的走势、枝杈的穿插、树叶的聚散。在《无锡梅园》《桂林画稿》等系列中,他以短促、密集的笔触表现江南树木的繁茂,以枯笔飞白表现北方老树的苍劲。他将树的形态提炼为“龙爪”“鹿角”“蟹爪”等意象,并发展出相应的笔法系统,使“树”成为其山水画中极具表现力的视觉符号。

其二,“石”与“山”的研究:体面、肌理与积墨法的生成。李可染对山石的研究,集中体现于其“积墨法”的形成。他深入观察不同地质构造的山体,研究其受光面与背光面的关系、岩石的裂纹与层次。在黄山井冈山等地的写生中,他以层层叠加的墨色塑造山体的厚重体积,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表现光影的渐变与空间的纵深。他将山体分解为“面”而非“线”,以块面思维重构传统皴法,使“披麻皴”“斧劈皴”等程式获得新的生命力。这种对“石”与“山”的科学研究,使其山水画摆脱了“纸片山”的平面感,建立起具有真实重量与空间深度的“黑山”形象。

其三,“舟”与“人”的研究:点景元素的叙事功能与情感注入。在传统山水画中,“舟”与“人”多为点缀,比例微小,功能单一。李可染则赋予其新的意义。他常对渔舟的结构、船夫的姿态进行细致速写,研究其在水面的倒影与光影关系。在《漓江胜境图》中,一叶扁舟成为画面的视觉焦点,渔夫撑篙的姿态充满力量感,舟影在碧波中荡漾,增强了画面的叙事性与生活气息。他对“人”的刻画,如牧童、农夫、行者,虽寥寥数笔,却神态生动,成为连接自然与人文的纽带。这种对点景元素的深入研究,使他的山水画不仅“可望”,更“可游可居”。

三、“科学研究”:写生方法的理性精神与实验性

李可染的写生之所以被称为“科学研究”,在于其方法的理性、系统与实验性。他将艺术创作视为一种需要反复验证与修正的认知过程。

其一,“十日一山,五日一水”的时间投入。李可染反对速成式写生,主张“慢工出细活”。他常在同一地点驻留多日,从晨光到暮色,观察光线的动态变化;从晴天到雨天,体验气候对景物的影响。这种长时间的沉浸式观察,使他能超越表象,把握对象的本质规律。例如,在描绘桂林山水时,他发现喀斯特地貌在雨雾中的湿润质感,由此创“雨淋墙头皴”,以湿笔晕染表现山体的氤氲气韵。

其二,“多稿对比”的实验性方法。李可染常对同一景致绘制多幅写生,每幅侧重不同方面:有的强调构图,有的突出光影,有的专攻笔墨。通过对比这些“实验稿”,他能发现最佳表现方案。这种“试错-修正”的过程,具有典型的科学研究特征。他将写生视为“实验室”,在宣纸上进行笔墨与形式的探索,直至找到最契合自然与心境的表达方式。

其三,“整体与局部”的辩证思维。李可染的写生既重视独体物的深入研究,又强调整体关系的把握。他常先以速写捕捉大势,再以水墨深入局部,最后回归整体调整。他提出“先看大关系,再找小变化”,主张在局部研究中不忘整体协调。这种“分析-综合”的思维模式,使其写生既有微观的精到,又有宏观的气势。

四、“砖瓦”到“大厦”:创作中的转化与升华

李可染的写生训练,最终服务于创作的“大厦”。他通过“对景创作”与“胸中丘壑”两种方式,实现从“砖瓦”积累到“大厦”建构的质变。

其一,“对景创作”:写生即作品。李可染的许多写生本身就是完整的艺术作品。他坚持在自然现场直接完成水墨创作,强调“一笔下去就是创作”。这些作品构图完整,笔墨精到,意境深远,如《家家都在画图中》《杏花春雨江南》等,皆可独立悬挂。这种“对景创作”模式,使写生与创作的界限模糊,写生积累的“砖瓦”直接转化为“大厦”的构件。

其二,“胸中丘壑”:写生素材的创造性重组。对于更宏大的创作,李可染则将写生积累的“独体物”素材进行艺术化重组。他并不照搬某次写生,而是综合多次观察的“记忆图像”,根据创作主题与意境需要,重新组织画面。在《万山红遍》中,他将桂林的山形、井冈山的气势、江南的云雾融为一体,创造出既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理想山水。这种“集锦式”创作,正是“砖瓦”在艺术家心灵中“砌成大厦”的过程。

其三,“为祖国河山立传”的精神升华。李可染的创作,不仅是形式的建构,更是精神的升华。他将写生积累的“砖瓦”,熔铸为“为祖国河山立传”的文化使命。其山水画的厚重感、崇高感、光明感,皆源于对自然的长期体悟与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写生训练提供的“砖瓦”,最终筑成了一座承载时代精神的艺术丰碑。

五、结论:练一辈子基本功的艺术自觉

李可染的写生实践,是一种贯穿生命始终的艺术自觉。他将“练一辈子基本功”视为艺术家的根本职责,其“独体物研究”体系,为现代中国画教学提供了科学范式。他证明:真正的创新,不在于标新立异,而在于对基本规律的深刻把握与持续锤炼。

他的“砖瓦”与“大厦”之喻,揭示了艺术创作的本质规律:伟大的作品,源于无数微小而扎实的积累。其写生不仅是技术训练,更是一种科学研究,一种与自然对话的哲学实践。在当代艺术追求速成与观念的语境下,李可染的“慢功夫”与“实功夫”,恰如一剂清醒良药,提醒我们:艺术的根基,永远在那片需要终身耕耘的“山河”之中。

文章作者:芦熙霖(舞墨艺术工作室)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我... 大家在看《三国演义》时,是否注意到那些武将们在面对敌人时,总是会自报家门,而且每次自我介绍时都显得非...
原创 看... 事实上,只有理解魏延之死的真正原因,才能明白为什么诸葛亮坚决不采纳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 **子午谷...
原创 苏... 海参崴,这个名字总是引发人们深思。今天,它是俄罗斯远东的一个重要城市,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曾是中国...
原创 周... 周瑜临终前曾告诫孙权:此人不除,东吴必危!然而孙权并未听从这一警告,最终导致了东吴的危机,险些面临灭...
赣江观澜:海昏侯墓除了金子,还... 中新网南昌11月15日电 (记者 李韵涵)作为中国出土文物品类数量最丰富的典型西汉列侯墓葬,海昏侯墓...
熊猫杯-拜合拉木双响 U22国... 北京时间11月15日消息,2025熊猫杯第2轮比赛展开争夺,中国U22男足迎来了最强对手韩国队。上半...
客厅书房字画傅继英书法“福田心... 文/澜清 画作/傅继英 傅继英老师不仅是当代知名书法家,更是一位心怀大爱、践行善念的公益践行者。多年...
原创 汉... 常常有人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提到吕布,大家几乎都能立刻想起他的名字。吕布在许多人心中是三国时期最...
邓紫棋,美女写真壁纸,性感迷人 邓紫棋,那可是乐坛里当之无愧的“宝藏女孩”,当她以美女写真壁纸的姿态出现在大众视野,性感迷人的模样瞬...
迪丽热巴,美女写真壁纸,高挑性... 迪丽热巴,堪称娱乐圈里行走的“颜值天花板”,当她以美女写真壁纸的姿态出现,那高挑性感的模样,瞬间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