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文/王振德
在纷繁复杂的艺术长河中,水墨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诉说着东方美学的深邃与悠远。“水墨归真”,寓意着以水墨技法为载体,拨开艺术创作中的浮华迷雾,回归质朴纯粹的本真之道,探寻艺术最原始、最真挚的表达。水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寥寥几笔,便能勾勒出万千气象。从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简单纹饰,到历代名家笔下的文字、山水、花鸟、人物,水墨艺术历经千年沉淀,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却能用黑白二色,展现出天地的苍茫、自然的生机;传达出创作者内心的波澜与宁静。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创作的形式与风格日益多样,许多创作者陷入对技巧、潮流的盲目追逐,却逐渐遗忘了艺术的初心。“水墨归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倡导艺术家们放下刻意的雕琢与繁复的修饰,以纯粹的心境,回归水墨艺术最本质的表达。用一支毛笔,蘸上墨汁,在宣纸上用真心来描述,让每一根线条、每一团墨色,都成为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真正的艺术创新,是扎根于对传统的敬畏与传承,基础上才能有创新有突破!而“归真” 并非固步自封,而是以澄明之心与古人对话,以赤子之态为时代立言。当画家以“归真”之心进行水墨创作,便是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得一方净土。在这里,没有外界的纷扰与评判,只有创作者与水墨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水墨归真,不仅是艺术技法的回归,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升华,它让作者在笔墨流转间,触摸到艺术的真谛,感悟到生命的纯粹与美好。愿观者能于此邂逅水墨的本真之美,感受中国书画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天津文史馆馆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

【刘克宁题】
艺术家简介

刘克宁 笔名阿宁,大宁。当代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工笔重彩画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紫光阁画院一级画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书画委员会顾问,北京中国画创作中心主任,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协会顾问,四川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促進会顾问,民族书画研究院院长,惠州大学兼职教授,广东惠州国画院高级顾问,扬州八怪画院名誉院长。
荷心映志
刘克宁荷花题材国画的文脉传承与彩墨创新
文/梁宏
在中国花鸟画史上,荷花始终是承载文人精神的核心意象。 从南宋《出水芙蓉图》的工致清雅中见自然之真,到徐渭泼墨荷画的狂逸洒脱中抒孤愤之情,再到张大千泼彩荷韵的雄浑瑰丽中显现代之变,荷画的演变不仅是笔墨语言的更迭,更是文人精神与时代审美不断对话的过程。刘克宁先生以荷花为创作母题数十年,其作品既深植传统荷画的文脉基因,又以文学素养重构荷的诗性意境,更以彩墨实验拓展荷画的视觉边界,在 “传统笔墨” 与 “当代审美”“自然之象” 与 “精神之境” 的平衡中,构建出独具个性的荷画语言体系,成为当代荷花题材创作中 “守正创新” 的典型个案。

荷下蕏麻锯
一、荷为文脉:传统荷画的精神传承与刘克宁的创作底色
传统荷画的价值核心,始终是“以形媚道”。 借荷花的自然形态寄寓文人的品格追求与生命体悟。宗炳“山水以形媚道”的理念,同样适用于荷画创作;南宋马远、夏圭的荷画虽属边角之景,却以简练笔墨显“清逸” 之境;元明文人画兴起后,倪瓒的残荷以 “逸笔草草” 写淡泊之心,徐渭的泼墨荷则以 “狂放笔墨” 抒愤懑之情;清代朱耷的荷画更以 “简劲孤高” 的造型,暗合遗民的精神坚守。这些传统荷画虽风格各异,却共同遵循 “笔墨为魂、意境为要” 的审美准则,将荷从 “自然之花” 升华为 “精神符号”。

秋艳图
刘克宁先生的荷花情结,正是对这一文脉的自觉承接,却又突破了传统文人画 “孤高自赏” 的局限,形成了 “观物入情、以情造境” 的创作底色。其荷画创作并非偶然的题材选择,而是跨越数十年的 “生命对话”:自上世纪 80 年代起,他先后赴江南西湖、洪湖湿地、巴蜀荷塘采风,春观 “小荷才露尖尖角” 的萌动,夏赏 “接天莲叶无穷碧” 的壮阔,秋品 “留得残荷听雨声” 的清寂,冬感 “荷尽已无擎雨盖” 的苍劲。在洪湖采风时,他曾连续七日蹲守荷塘,记录渔民与荷花的共生场景,晨雾中荷叶上的露珠滚落、午后阳光穿透荷叶的斑驳光影、傍晚归鸟栖于荷茎的灵动瞬间,这些鲜活的生活细节,让他的荷画脱离了传统文人画的疏离感,多了几分烟火气与生命温度。正如他所言:“画荷不是画‘形’,而是画‘心’, 荷的洁净是文人风骨的写照,荷的开合是生命节奏的隐喻。”

荷塘惊鸿
这种 “以荷为心” 的认知,源于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刘克宁先生曾长期从事古典诗词文献研究,后也曾从事编辑整理工作,对 “荷意象” 的文化内涵有着精准把握:周敦颐《爱莲说》中 “莲,花之君子者也” 的品格指向,李清照 “误入藕花深处” 的婉约意境,杨万里 “映日荷花别样红” 的明快气象,都成为他荷画创作的 “诗性源头”。不同于传统荷画家侧重笔墨技法的传承,刘克宁先生更注重将诗词中的 “虚境” 转化为画面的 “实象”, 他不满足于在画面角落题跋诗词的浅层结合,而是让诗词的意境渗透到构图、笔墨、色彩的每一个细节中,实现 “景即诗、诗即景” 的交融状态。这种 “诗画互证” 的创作理念,恰是对传统 诗画同源理论的当代践行,也让他的荷画成为 “可视的诗词、可感的文化”。

荷塘署雨
二、诗画互证:荷画中的意境营造与诗性转化
尚辉在评析中国书画时曾指出,“优秀的传统题材创作,当以意境为核心,将文学的抒情性与绘画的视觉性有机统一”。刘克宁先生的荷画创作,正是以 “意境营造” 为逻辑主线。他通过构图经营、笔墨节奏、题跋呼应的多维协同,实现诗词意境向视觉语言的创造性转化,《菡萏绿荫下》与扇面《清香满园图》堪称这一创作理念的典型范本。
《菡萏绿荫下》以 “菡萏绿荫下,荷塘双栖图” 的题跋直扣题旨,将南朝民歌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的田园诗意具象为可视图景。从构图逻辑观之,数茎荷杆以中锋篆籀笔法写出,线条瘦劲如铁,其上点缀的墨点既是对荷杆自然肌理的模拟,亦暗合传统山水画 “点苔” 技法的文脉基因,为画面注入古雅气韵。荷叶以花青、石绿交融泼写,墨色的浓淡层次隐于色层之间,既保有文人画 “墨分五色” 的淋漓韵致,又借色彩晕染传递出盛夏荷塘水汽氤氲的鲜活质感,深浅交织的绿色似能引观者体感 “风送荷香” 的清凉意趣。粉白荷花于叶间次第绽放,瓣尖轻染胭脂显娇羞之态,蕊心以藤黄点簇如星子散落,鲜活灵动;双禽的塑造尤见匠心,墨色与淡赭、明黄交织晕染,羽毛的蓬松感以破笔丝毛法精妙写出,喙爪的朱红鲜亮却与整体色调和谐相融,其相依栖止的姿态恰应和 “双栖” 题旨,在传统荷画多尚 “孤高自守” 的审美范式外,为荷的诗性注入 “和乐共生” 的当代意涵 , 自然生机与人文温情在此图中达成圆融共振。

萏菡综阴
扇面形制本就承载着 “咫尺山林,多方胜景” 的传统意趣,刘克宁先生的《清香满园图》则将杨万里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的夏令诗境,凝缩于扇弧的有限空间内。画面以泼墨泼彩为基底,浓淡相间的墨块如骤雨初歇后荷塘漾开的暗影,其上以石青、石绿写就的荷叶,在色墨交融处营造出水光潋滟的视觉效果;粉红荷花以没骨法点染,笔法灵动如凌波仙子临池顾盼。禽鸟以蓝、赭相间绘成,翅羽的撞墨笔法与荷茎的焦墨勾勒形成笔墨语言的内在对话,一只彩蝶翩跹花侧,更添 “蝶戏荷间” 的生趣。扇面的弧形构图天然引导视觉动线沿扇边流转,从荷花的盛放之姿,到禽鸟的顾盼神情,再到蝶影的轻盈动态,诸般物象在 “清夏” 诗境中形成韵律交响:既延续了宋代扇面画 “小景见大境” 的传统审美智慧,又以彩墨共生的技法革新,将 “荷趣” 从旧时 “案头清供” 的古雅意态,转化为贴合当代感知的 “可触可感” 之鲜活体验。
潘天寿曾言:“意境者,画之灵魂也。” 刘克宁先生的荷画意境,绝非对自然物象的简单摹写,而是 “自然之象” 与 “文人之情” 的深度融合 , 他将对荷花生命情态的细致观察,转化为富有韵律的笔墨语言;又把诗词中凝练的情感意绪,注入画面的色彩铺陈、构图经营与物象关系中。最终,其荷画成为 “人与自然对话、传统与当下衔接” 的精神载体,在诗性转化中完成了古典意境的当代新生。

荷韵图

荷韵图局部
三、彩墨共生:传统笔墨的当代拓展与色彩语言创新
传统荷画的色彩表达,长期处于 “墨主色从” 的艺术格局中 , 徐渭泼墨荷以 “墨之焦、浓、淡、破” 替代色彩层次,彰显狂逸之魂。八大山人荷画以 “简墨逸笔” 写孤高之性,色彩仅为墨象的点缀。即便是张大千 “破墨泼彩” 的变革,亦以 “墨为骨、彩为韵”,墨色的筋骨始终是色彩生发的根基。但其色彩仍以服务抽象气势为主,与刘克宁先生色彩服务笔墨叙事的路径有本质差异。刘克宁先生的荷画创作,正是在这一文脉坐标系里,以 “彩墨共生” 的理念突破 “墨主色从” 的传统边界,构建出 “笔墨立骨、色彩延韵” 的当代范式,让荷画既葆有文人画的笔墨精神,又契合现代视觉的色彩感知。

荷之歌
“彩墨共生” 的核心逻辑,在于 “以笔墨为色彩之骨,以色彩为笔墨之韵”。《盛夏丰渚荷韵图》对冷色调的重构,堪称这一理念的典型实践:传统荷画的冷意多借水墨的 “清、寂、寒” 营造意境,而此作以石青、石绿、湖蓝等矿物色与植物色交融,却始终以笔墨的 “枯、湿、浓、淡” 为色彩锚点。荷叶以大笔泼彩挥写,石绿的鲜润与湖蓝的沉静在湿墨晕染中自然渗化,墨色的层次隐于色层之下,既守持 “墨分五色” 的笔墨传统,又让冷色调如盛夏荷塘的水汽般氤氲弥漫;石青点染叶边与荷茎,既增添色调的金石质感,又以中锋勾勒的荷茎线条,为色彩托住 “骨力”。粉色荷花在冷色叶丛中绽出,淡粉勾瓣显写意之灵,明黄点蕊如星芒破阵,冷暖色阶的对冲既打破冷调的沉郁,又在 “墨骨” 的制衡下达成韵律和谐。画面中央蓝羽禽鸟以石青为主色,羽毛白点似凝露闪光,与冷色环境浑然一体,其顾盼之姿令 “静” 的荷塘生 “动” 的意趣 , 冷色调不再是单纯的 “清凉” 符号,而是通过墨与彩的相生、花叶与禽鸟的呼应,将 “盛夏丰渚” 的荷韵转化为可视的色彩交响,实现了文人画 “清逸” 精神与现代彩墨语言的双重表达。

三闲图
若说《盛夏丰渚荷韵图》是冷调的 “氤氲交响”,《三闲图》则是暖调的 “生命叙事”。藤黄、赭石、曙红、胭脂等暖色系的运用,看似突破了宋元荷画 “水墨清寂” 的传统,实则以笔墨的 “枯、润、虚、实” 为暖色立骨。荷叶的赭石色绝非平涂的匠气,而是以枯湿相间的笔墨皴擦出叶面翻卷的质感,藤黄轻染叶心,模拟阳光抚过荷叶的明丽;荷花以曙红从瓣根向瓣尖渐次晕染,胭脂点染花蕊,于工笔晕染的鲜活中见出写意挥写的洒脱。禽鸟塑造更见笔墨与色彩的共生:浓墨勾勒翅羽,如写竹般劲挺;躯体以暖棕、赭红交融晕染,既得色彩的温煦感,又含墨色的层次变化;朱红喙爪提亮视觉焦点,令禽鸟 “闲立” 之态中暗含生命跃动的张力。荷茎以焦墨中锋写出,线条瘦劲如篆籀,在暖色块中撑起 “骨法用笔” 的文脉根基,使暖调不流于甜俗,反倒在 “墨骨” 与 “彩韵” 的制衡中,透出文人画 “逸笔草草写胸臆” 的精神内核,又赋予其当代生活的温煦质感 ,“三闲” 之境,既是禽鸟闲栖、花叶闲放的自然状态,亦是观者于暖调氤氲中体悟到的生命从容之美。
刘克宁先生的 “彩墨共生”,并非对传统笔墨的背离,而是在坚守笔墨立骨的前提下,以色彩拓展了荷画的视觉表现力与精神维度。这种创新,既锚定了文人画的文脉基因,又回应了现代审美的色彩诉求,为当代荷花题材创作提供了 “传统精神现代转译” 的有效路径。

荷下听歌
四、结语:荷画的人文价值与当代意义
刘克宁先生的荷花题材作品,绝非简单的 “自然再现”,而是 “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 的结合体。从文脉传承来看,他深植传统荷画的 “精神基因”,以荷花为载体延续文人画的品格追求,让 “出淤泥而不染” 的荷之精神在当代语境中得以传承;从艺术语言来看,他以 “诗画互证” 重构荷的意境,以 “彩墨共生” 拓展荷的视觉边界,实现了传统笔墨与现代色彩的有机融合;从人文价值来看,他的荷画既包含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又蕴含对文人风骨的坚守,更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观者在欣赏画面之美的同时,能感受到文化的温度与精神的力量。

丰渚荷夏图
在当下快餐化的艺术环境中,许多荷画创作陷入 “重技巧轻精神”“重形式轻文脉” 的误区:有的一味追求色彩的艳丽,却失却笔墨的厚重;有的刻意模仿西方现代形式,却脱离传统的文脉基因。而刘克宁先生的荷画则提醒我们:国画的创新,从来不是 “抛弃传统”,而是 “在传统中寻找现代”;艺术的价值,从来不是 “技巧的炫耀”,而是 “精神的传递”。他的荷画之所以动人,正在于其 “形” 是荷花的自然之美,“魂” 是文人的精神之境,“韵” 是笔墨的传统之味,“色” 是当代的审美之变 , 这种 “形魂兼备、古今交融” 的创作,恰是当代传统题材绘画应有的方向。

吉祥荷塘

吉祥荷塘(局部)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刘克宁先生的荷画不仅是个人艺术风格的呈现,更是当代中国花鸟画 “守正创新” 的缩影 , 它证明传统题材并非 “保守” 的代名词,只要能深植文脉、贴近生活、融入时代,就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源自传统、扎根生活的艺术,才能在当代语境中实现自主发展”。刘克宁先生的荷花题材作品,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其艺术价值与人文意义,也将在当代美术史中留下独特的一笔。

高飞风景独好
当然,刘克宁先生的荷画探索并非无懈可击,其艺术路径在当代语境中仍需正视两重深层命题。其一,其作品中 “诗画互证” 的文人化表达,虽以 “可视的诗词” 延续文脉,却也天然形成审美门槛。大众对题跋中古典诗词的意境共鸣、对笔墨里 “篆籀气” 的质感感知,需依托一定文化储备,如何在保留 “文人风骨” 内核的同时,以更通俗的视觉符号搭建与大众对话的桥梁,仍是待解课题。其二,在当代艺术多元生态中,其 “彩墨共生” 虽突破传统荷画色彩边界,但始终囿于纸本水墨的经典媒介;面对装置艺术、数字绘画等新兴形态对 “荷意象” 的重构,传统笔墨如何与现代媒介碰撞出既不失文脉基因、又具跨媒介感染力的表达,尚未形成突破性探索。
而这些命题,也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既可聚焦其作品在 “文人传统当代转译” 中的得失,分析 “诗画互证” 与大众审美的适配性;也可将其与跨界荷画创作对比,探究传统笔墨与现代媒介的融合可能。唯有如此,方能更全面地评估其荷画探索的价值,也为传统题材绘画在 “坚守文脉” 与 “开放创新” 的平衡中,提供更具普适性的参照。
(作者/梁宏,博士,画家,美术理论家,惠州大学教师)

双栖图

静心图

得远图

三闲图

美梦荷塘

相恋荷塘

清风图

粟里之花

听蛙

醉染红尘

荷塘清趣

蝶之乐

岁乙己秋

扇之一

扇之二

扇之三

扇之四

扇之五

清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