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戏剧合作:如何从“蜻蜓点水”走向“深度共植”?|大湾区艺术节
创始人
2025-09-28 16:03:45
0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下称“大湾区艺术节”)持续升温,近期又“上新”了多部热门精品话剧:著名演员段奕宏、邢佳栋,携中国国家话剧院经典之作《四世同堂》做客大湾区;北京青年戏剧团队“话剧九人”首次将2024年原创佳作《翻山海》带到广州,讲述百年前广东女子篮球队的热血故事……

这些作品,或以共通的家国情怀引发共鸣,或以别样视角诠释岭南大地“开风气之先”的精神气质,从情感和价值层面深度联结湾区观众。艺术节期间,更有上海知名音乐剧厂牌缪时客打造的粤语音乐剧《小说》在穗首演,有意布局湾区市场。

话剧《四世同堂》演出反响热烈。

“无论哪一种方言或口音,我们都能通过戏剧的共通性,实现真正的对话。”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潘惠森近日在第九届华语戏剧盛典交流论坛上的发言,正是当前湾区戏剧生态的生动写照——在差异中寻求共鸣,在融合中孕育新声。

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的戏剧合作在探索中逐步深化,从“文化拼图”走向“共同体叙事”,勾勒出华语戏剧融合发展的新图景。

经典交流与本土叙事

湾区文化成戏剧创作“富矿”

“人生百态,可悲可叹!”“在乱世选择中窥见人性光辉!”9月19日至20日晚,广州大剧院歌剧厅座无虚席。台上悲欢离合戏演正酣,台下不时传出感动落泪的啜泣声。

《四世同堂》,这部15年间巡演70余城、演出近400场的经典作品,以静水流深的戏剧张力再度打动岭南观众。“它的长久魅力,在于照见了中华民族刻在骨子里的‘韧性’——在苦难中坚守家国,在动荡中守护尊严,是不变、共通的情感底色。”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导演田沁鑫认为,这正是湾区连接多元文化背景的情感纽带。

她分享了该剧于今年7月亮相香港“中华文化节”的情景:“三个多小时的演出中,香港观众与演员之间仿佛产生一种奇妙的情感链接,同频共振的不仅是剧情,更是共同的文化记忆。”

一批年轻的话剧人也在岭南本土叙事中,寻找到戏剧创作的突破口。“话剧九人”9月27日在广州大剧院上演的作品《翻山海》,便将背景设定于上世纪20年代的广东女校,以篮球运动为线索,讲述女性突破世俗偏见的追梦故事。

历史上“开先河”的女校很多,上海两江女子体育学校的篮球队闻名海内外,吴贻芳创办的金陵女大也注重培养女子体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翻山海》编剧兼导演朱虹璇在采访中表示,最终将故事背景放在香山(即今广东中山),是因为广东在光绪年间就涌现了一大批女校,是“开风气之先”的地方,而中山从民国起便是“篮球之乡”。因此,这样一部“女性热血番”,发生于广东、生长于广东,合情合理。

话剧《翻山海》。

剧中还融入粤语歌、粤语俚语、赛龙舟、校园里的凤凰花等岭南元素,生活细节上的处理也颇具岭南风情。第一次写广东题材的朱虹璇感到新鲜有趣,期待未来有机会能将该剧改编为粤语音乐剧。

可以看到,湾区不仅是汇聚全国精品、促进艺术交流的广阔平台,更凭借独特的历史人文积淀与时代气息,为戏剧创作提供了丰沃的“内容富矿”。从经典剧目的情感共鸣,到岭南本土故事的全新表达,多元创作在此碰撞融合,持续迸发新的艺术生命力。

语言破圈与市场开拓

粤语方言为剧作添彩受热捧

大湾区艺术节期间,音乐剧《小说》粤语版在广州的成功首演,展现出粤语文化IP跨地域改编的潜力。演出当天,不少上海的原剧粉“打飞的”赴穗观演,“为一部剧赶赴一座城”。一些来自上海、北京的观众更是向主创团队表达了对粤语版巡演的浓厚兴趣。

粤语音乐剧《小说》。

谈及为何选择将经典剧目进行粤语改编并落地广州,制作人张志林表示,广州音乐剧市场潜力巨大,此前音乐剧《长安十二时辰》等剧作来穗演出反响热烈,为缪时客在广州及大湾区长期发展提供了信心与支点。

作为从小听粤语歌长大的上海人,张志林对粤语歌曲情感深厚,此次与香港词作家岑伟忠、广州南方剧院运营团队等深耕岭南文化的同行携手,更令他感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融入了一个有共同目标的创作群体。他透露,未来还将计划长期深耕湾区市场,探索更多合作共创的可能性。

第九届华语戏剧盛典日前在穗举行。交流论坛上,多位专家表示,粤语方言一度被视为大湾区戏剧“北上”流通的阻碍,但近年来粤港澳诸多优秀作品反而逐渐将其转化为一大特色。

香港粤语音乐剧《大状王》在上海、北京巡演时,观众主动要求“保留粤语、加字幕”,希望看到原汁原味的作品;《天下第一楼》粤语版被学者评价为“京鸭港吃”,赋予京味话剧新生命。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香港分会)总经理陈国慧认为:“粤语独特的音乐感是其文化优势,加上字幕技术成熟,语言不应成为传播障碍,反而能成为差异化竞争力。”

香港演艺学院名誉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客席副教授茹国烈持同样的观点。音乐剧《雄狮少年》粤语和普通话双版本的成功策略,让他看到了湾区戏剧多元并存的包容性。

去年,“话剧九人”买下香港编剧郭永康2017年的话剧《原则》的版权,改编版以深圳为背景,用普通话表演,并举行了全国巡演。“观演时我感受到年轻观众的共鸣,惊叹于香港剧本‘移花接木’的可能性。”茹国烈认为,这一改编的成功,证明湾区优秀剧作完全能从“本地限定”走向“全国共享”。

他还观察到,在大湾区内部各个城市交流日渐频密的背景下,本土戏剧呈现出创新互补的发展趋势——深圳借鉴香港的国际化制作经验,结合本地资源,推动戏剧创作;香港则以成熟的戏剧生态,吸引内地观众和制作人。这种“双向奔赴”,催生出更多联合制作与资源共享的可能性,包括跨城委约创作,共享剧场资源,以及联合办节等。

资源共享与密切协作

建立长效机制打造“戏剧热土”

潘惠森指出,受制于地域文化差异、成本协调等问题,湾区内外的戏剧交流合作还处于“蜻蜓点水”阶段。2023年,为打破局限,他推出原创剧本发表平台“风筝计划”——面向全球征集中文剧本,三年收到628部投稿,其中内地作品占比超75%。这一平台不仅发掘出北京编剧何雨繁的《你好,冥王星》等优秀作品,更试图构建从文本开发到联合制作的长期机制。

澳门戏剧农庄行政总监李俊杰则提出“联盟化合作”的构想:“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打破地域边界,让人才、资金、场地高效流动。例如建立三地戏剧联盟,协调演出批文、人员签证、版权保护,包括设立中立调解机制解决合作纠纷。”香港话剧团助理艺术总监刘守正分享实践经验时也表示,港澳与内地人才交流与观众培养需长期投入,需要努力构建更紧密的对话机制。

香港导演司徒慧焯刚刚携谢君豪、王菀之领衔主演的粤语话剧《Skylight天色》亮相本届大湾区艺术节。近年来,他频繁在内地排戏,创作出《德龄与慈禧》等口碑作品。他提出,目前湾区剧场资源丰富但稍嫌分散,“若能串联成网,共享宣发与资源,将爆发出更大能量”。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喻荣军从长三角经验出发,建议树立“平台经济”思维:“通过联合研发中心、票务共享平台、制作联盟等轻资产模式,降低合作成本,实现资源复用。”

9月26日,第16届中国(广州)国际演艺交易会暨第3届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演艺投洽会开幕,这是本届大湾区艺术节“艺彩交辉”演艺交易重要组成板块。开幕式上,“中演票+”数智平台落地广州,将通过丰富的艺术内容与智能高效的运营系统连接观众和剧院,提供更便捷、更智能的文化消费体验。

正如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张先所言,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能够滋养成百上千的观众。这不仅是一种艺术交流,更是一种文化影响力,能促进内地与港澳不同观众群体在情感上、观念上、思维上、文化上互联互通,真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与会人士纷纷表示,未来若能进一步打破区域壁垒、优化资源流动、激活创作力量,大湾区“戏剧热土”有望进一步升级,为新时代文化自信与人文交融提供鲜活样本。

采写:南方+记者 王涵琦

图片:主办方供图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高市的极右面目:为美化希特勒书...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日发表涉台错误言论,罔顾法理和历史事实,其一系列言行不仅危害地区稳定,更祸及日本自...
原创 宰... 古时候,身居高位的人不仅有权力,还肩负着更大的责任。越是显赫,意味着需要更加小心谨慎,因为有更多的人...
广东海上丝路何以成为“黄金水道... 岭南漫长的海岸线,不仅塑造了独特的民风,更孕育了千年不息的贸易脉搏。广州的港埠,见证了财富的汇聚与王...
江苏溧阳发现环太湖地区最早史前... 光明日报南京11月17日电 记者苏雁、光明网记者姬尊雨从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在该院16日下午召...
纪念︱黄爱梅:在谢维扬老师身边... 著名历史学家、蜚声海内外的先秦史研究专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原副会长、上海大学博物馆(筹...
考古学家卜工来蓉讲座:中国考古... 11月18日下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暨南大学客座教授卜工受邀来到成都考古中心,举行了一场...
第十二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闭... 第十二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昨天闭幕,近200家来自全球的优秀画廊、艺术机构及合作伙伴,带来65个国...
宝贤堂石刻艺术展在青岛展出 山西晚报·山河+讯(记者 南丽江)11月18日上午10时,“群贤宝翰——宝贤堂石刻艺术展”在青岛市城...
来长治,“氧”你哇! 鏉ラ暱娌... 当“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遇上“黄金人居带”康养福地长治的休闲康养之旅藏着最惬意的慢生活答案长治特...
天津北辰:一场在茶馆里的“开心... 初冬微寒,茶香暖心。2025年11月16日,位于天津市北辰区宜兴阜镇未来城的八马茶庄内,洋溢着别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