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计划
在三国的三位开国皇帝中,若将曹操算作开国皇帝,他的情况就显得尤为特别。刘备虽起事最早,但成事最晚。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二十岁的刘备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然而,他直到中平五年才因镇压张纯叛乱被封为安喜县县尉,这一切的努力仍未真正改变命运。刘备此后四处投靠,辗转南北,直到建安十五年,才终于占领荆州五郡,那时他已经49岁。可以说,这时的刘备才算勉强开始实现了自己的初步抱负。
与刘备不同,孙权的成就更多源自父兄两代人的精心经营。孙权在18岁时,江东已经稳固,他接班时基本完成了父亲与兄长的事业。这使得孙权的起步显得非常顺利。
然而,曹操的情况则更为特殊。他出身于典型的官绅世家,自幼便与袁绍结下深厚的交情。若不是因为董卓乱政,曹操本有可能在洛阳城里安稳地度过一生,成为一名普通的官二代。但在中平六年,35岁的曹操已经深刻意识到,天下动荡的局面将不可避免,决心不再依附于董卓,毅然选择在陈留起兵。第二年,曹操与袁绍结盟,并得到袁术的辅佐,加入了各路军阀讨伐董卓的阵营。那时的曹操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军阀之一,毫不起眼。若有人说他将来会成就霸业,恐怕没人相信。
众所周知,曹魏的创立依靠的正是曹操家族的力量,最初的士兵大多是曹操的亲信和家族成员。曹操在陈留招兵买马,倾尽家财,集结了义兵。当地的孝廉卫兹以及陈留太守张邈也对曹操表示支持,二人无疑是曹操最早的“天使投资人”。不过,张邈后来自背叛,选择投奔吕布,这也让曹操的最初投资无果而终。
曹操初期的部队组成中,来自曹操老家谯郡的曹氏家族和夏侯家族占据重要地位。夏侯惇与曹操的关系极为紧密,14岁便开始跟随曹操左右,随曹操起兵讨伐董卓,募兵过程中为其争取了大量支持。夏侯惇一直担任曹操的二把手,后来成为前将军。另一位重要人物夏侯渊则是曹操的连襟,娶了曹操妻子丁夫人的妹妹。夏侯渊对曹操的忠诚可见一斑。曹操在家乡犯事时,夏侯渊承担了重罪,帮曹操化解了危机。夏侯渊以性情敦厚、为人仗义著称,不仅如此,他还为无助的邻里解困,舍弃自己的幼子抚养孤儿。官渡之战后,夏侯渊负责军粮供应,之后协助曹操平定北方,最终在汉中之战中英勇牺牲。
除了曹操的亲信,还有一些重要的地方豪族与军事力量加入了曹操阵营。最著名的便是李典,此外,曹操也招募了大量来自不同地方的优秀军事人才,建立起了强大的“虎豹骑”核心部队。这支部队的统帅必须是曹操的亲属,包括曹操的从弟曹纯、族子曹休及曹真等人。
曹操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初平三年,他击败了兖州刺史刘岱,成为兖州牧,这为他提供了稳定的根基。冬季,他平定了青州黄巾军,收编了大量降卒,成立了强大的“青州兵”。在建安元年,曹操迎接汉献帝至许县,开始借用献帝的名义行使权力,总揽朝政。随后的几年,他接连击败了袁术、陶谦、吕布等势力,并在官渡之战中彻底击败了袁绍,逐步统一北方。
曹操曾有言:“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句话绝非空洞的夸言。没有曹操的干预,汉末可能早已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尽管曹操在许多人眼中不具备传统领导者的魅力,甚至其手段冷酷、残暴,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正是这些特点让他能够站稳脚跟。相较刘备的仁爱与温情,曹操更为务实和现实,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曹魏的强大背后却伴随着数代人对百姓的剥削,最终这一点也成为曹魏衰落的根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曾效力长达28年的青州兵感到局势不稳,纷纷四散。曹操死后,魏国的大军也开始分崩离析。几个月后,司马懿利用私兵发动高平陵之变,最终控制了曹魏政权。曹魏的衰落成为历史的必然,战争中的权力斗争往往决定了最终的赢家。
总的来说,曹操是一位兼具军事、政治、文学才华的全能人物,然而他同时也是一个极端自私、忘恩负义的小人。在三国的枭雄中,曹操无疑是最具争议的一位。他的成功,既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时代背景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