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镇的画室里,吕文扬正握着毛笔在宣纸上晕染。墨色在清水的调和下,渐渐化作远山含黛、近水含烟,笔触间既有文人画的雅致,又藏着生活的温度。这位享誉画坛的绘画大师,始终坚信“画格即人格”——画布上的每一笔线条、每一抹色彩,都是内心品格的真实写照,而他的作品,正是其温润、坚韧、心怀大爱的人格缩影。

吕文扬的画,透着一股“静”气。他尤爱画兰,笔下的兰花,叶片舒展却不张扬,花瓣淡雅却有神韵,墨色浓淡相宜,尽显君子之风。这“静”,源于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沉淀。年轻时,他为求画艺精进,曾在深山古寺住了三年,每日晨起观雾、暮时赏霞,与松竹为友、与山石对话。他说:“画要静,心先静。心不静,笔下便会浮躁。”这份对艺术的虔诚与专注,让他的画作脱离了功利的喧嚣,多了份返璞归真的澄澈。就像他为人,温和谦逊,不事张扬,与人交谈时总是耐心倾听,眼神里满是平和与真诚。
而在这份“静”之下,又藏着不屈的“韧”。十年前,一场意外让他右手受伤,医生断言他可能再也无法握笔。那段日子,他把自己关在画室里,看着墙上未完成的《苍松图》,心中满是不甘。但他没有放弃,尝试用左手作画。起初,线条歪歪扭扭,墨色掌控不住,他便从最基础的描红练起,每天练习十几个小时,左手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汗水浸湿了一张张宣纸。半年后,他用左手画出的第一幅《竹石图》,笔力虽不及从前,却多了份历经磨难后的苍劲。如今,他的右手虽已恢复,左手作画的技艺却也成了一绝。他的画作中,那些挺拔的苍松、顽劲的岩石,不正是他坚韧品格的最好诠释?
更动人的,是他画作里的“爱”。他常说:“画不是孤芳自赏的玩物,要能温暖人心。”近年来,他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用画笔记录脱贫攻坚后的乡村新貌:泥泞的小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破旧的土房换成了整洁的小洋楼,孩子们在崭新的教室里读书欢笑……这些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每一笔都饱含着对时代的赞美、对百姓的深情。他还发起“书画助学”活动,将画作义卖所得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山区的艺术教育。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笑着说:“能让更多孩子感受到艺术的美好,比我的画获奖更有意义。”这份心怀大爱的情怀,让他的画作有了温度,也让他的人格更显高尚。

夕阳西下,余晖洒进画室,吕文扬放下毛笔,端详着刚完成的《春满人间》。画中,桃花灼灼,杨柳依依,孩童在田间追逐嬉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他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画格即人格,吕文扬用一支画笔,不仅描绘出世间的美好,更书写了自己温润而坚韧、真诚而博大的人生。在他看来,真正的艺术,从来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人格的流露——心有繁花,笔下自有芬芳;心怀赤诚,画作便有力量。这便是吕文扬,以画为镜,映照出最动人的人格光芒。
上一篇:【轻松周末】卡洛斯·克莱伯指挥演奏《艺术家的生涯圆舞曲》,1989年现场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