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手段极为高明且深具心计,她在政治上的谋略,冷静决断的态度和善于使用离间计的策略,使她在权力斗争中屡屡脱颖而出。她的手段极具特色,不单单依赖暴力,而是更多通过智谋和巧妙的操作,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标。她如同在下围棋一样,从不拘泥于眼前的得失,而是着眼于全局的布局,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胜利。
她的政治对手,长孙无忌和上官仪两位重臣,在她精心设计的政治陷阱中纷纷落马。最为巧妙的是,这一切的背后,武则天并未亲自出手,而是通过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力量来实现。唐高宗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九子,原本李承乾被选为太子,但因涉嫌谋反而被处死,接着魏王李泰也曾被提议继任,却未能如愿。唐太宗在选立太子的问题上可谓是费尽心思,最终才决定由李治接任。然而,唐太宗并未意识到,李治竟与妃嫔武则天私通,这为后来武则天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唐朝宫廷有一个规定,任何皇帝驾崩后,后宫的所有妃嫔都面临两种选择:一是终老于冷宫,二是去尼姑庵出家。武则天选择了出家,进入感业寺成为尼姑。然而,唐高宗却始终未曾忘记她,这并非因为他需要更多的女人,而是武则天在他心中与众不同的魅力让他始终放不下她。若仅是露水姻缘,唐朝历史中便不会有武则天的存在。
永徽元年(650年),唐高宗再次前往感业寺,借祭祖之名与武则天重续旧情。唐高宗提出迎接武则天回宫,却遭到长孙无忌和上官仪等人的强烈反对。由于武则天是唐高宗父亲李世民的妃子,按照礼法,儿子迎娶父亲的妃子无疑是不合规矩的。朝堂上反对声四起,但唐高宗并未因此放弃,最终他通过与群臣达成妥协,成功迎回了武则天。这一决定,无疑将长孙无忌和上官仪推向了权力的深渊。
武则天回宫后,开始展露她的政治雄心。她深知仅仅依靠唐高宗的宠爱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亲信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她迅速培养了一批忠诚的支持者,逐步将自己的人马安插到朝堂之上。她的目标逐渐明确——废除唐高宗的正妻王皇后,并自立为后。经过四年的精心策划,武则天终于抓住时机,推动唐高宗主动提出废除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
然而,废后之举在朝堂上引发了强烈的反对,尤其是长孙无忌和上官仪。他们坚决反对这一提案,因为废后并无正当法律依据,且王皇后的家族势力深厚。然而,朝中的一些大臣,如李义府、许敬宗等已经被武则天收买,支持她的提案。而李勣(演义中的徐茂公)则表示:“这是陛下的家事,无需外人过问。”最终,唐高宗决定废除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
这一天的到来,是武则天在宫中施展政治手段的高潮。在这五年的时间里,她通过巧妙的布局,排除异己,赢得了朝堂的支持,最终以惊人的智慧和谋略,登上了皇后之位。她的对手长孙无忌和上官仪等人,在这场权力斗争中相继倒下。长孙无忌因无力抵抗而选择自缢,他临终时感叹道:“一生英名,竟毁于一女人手中。”而褚遂良则被流放,最终郁郁而终。
此时的唐高宗,终于意识到身边的这位女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妃子,她是一个有着非凡政治智慧和深沉野心的女性。尽管长孙无忌和上官仪未能看清武则天的真实面目,但她却以自己的手段,将他们一个个从权力的舞台上除掉,自己逐步接管了朝政,甚至开始垂帘听政,成为了实际上的掌权者。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去世,享年五十五岁,武则天在此时充分展现了她的政治眼光,首先让自己的儿子继位。但她并没有停步不前,很快找到了机会将儿子赶下了皇位,自己登基称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政治生涯堪称传奇,且对后世影响深远。她的无字碑,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大谜团,至今让后人对这位杰出女性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