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2020年底,一套尘封已久的档案在北京公开。
45册,上千万字,16次御前会议的完整记录,这些档案来自二战后美军从日本缴获的机密文件,经过整理翻译,终于揭开了一个被掩盖80年的真相:日本侵华,从来不是为了抢地盘那么简单。
天皇在会议室里按下的按钮
1937年8月31日开始,昭和天皇连续两周发布授权令。
每一道命令都精确到师团番号,精确到出兵时间。9月7日,3个师团加1个台湾驻军,全部开往上海。这不是将军们的自作主张,这是天皇亲自批准的军事行动。
档案里有个细节。
1941年7月2日的御前会议上,昭和天皇主持通过了《适应形势演变的帝国国策纲要》。
会议记录显示,天皇不是听取汇报的摆设,他会追问细节,会质疑方案。他问过总参谋长杉山元:"你当年说一个月解决中国问题,现在4年了,还没解决,你说3个月拿下太平洋,凭什么?"
杉山元答不上来。
可天皇还是批准了偷袭珍珠港的计划。因为更早的1941年1月,他就下令评估过突袭珍珠港的可行性,比军事顾问们知道这个计划还早6个月。
这套决策系统设计得很巧妙。
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不走宪法程序,不留正式记录。天皇批准决策,但表面上是"采纳幕僚建议",责任分散到每个参与者身上。战败后,没人能说清楚到底谁下的命令。
这才是档案里最冷的地方——战争责任从设计之初就被模糊化了。
三步走的征服计划写在1927年
往前推10年,1927年7月25日。
田中义一向昭和天皇递交了一份秘密奏折,名字叫《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奏折里写得很直白:"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这不是田中义一拍脑袋想出来的。
1887年,陆军参谋本部第一局局长小川又次就写过《清国征讨方略》,对侵略中国做了详细规划。到明治时代,"大陆政策"已经成型:先拿台湾,再占朝鲜,最后吞并中国。
田中义一的奏折只是把这套理论系统化了。
他把征服计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步控制满蒙,建立资源基地;第二步占领华北,打通大陆通道;第三步南下东南亚,夺取石油橡胶。每一步都配套经济协定、驻军条款、伪政权方案。
档案显示,1927年6月到7月的"东方会议"上,日本内阁讨论了11天。他们把中国地图摊开,按区域划分侵略步骤。
《对华政策纲领》发布后,日本公开把中国领土分成"中国本土"和"满蒙"两块,连措辞都懒得遮掩。
九一八事变4年后,日军占领东北全境。
又过了6年,卢沟桥事变爆发。
再过4年,太平洋战争开打。
每一步都踩在1927年那份奏折的时间表上。
"生存空间"是最昂贵的谎言
日本对外的说法一直是"满蒙生命线"。
什么叫生命线?就是不拿下这块地,日本民族活不下去。田中义一反复讲:"大陆扩展乃日本民族生存的首要条件。"宣传机器把这套说辞包装成民族存亡的正义之战。
档案撕开了这层包装纸。
1928年5月,田中内阁发出《五·一八觉书》,要求张作霖承认:东三省治安混乱时,日本有权出兵维持秩序。
同时要求日本人在满洲和内蒙古享有土地商租权,可以经营农林矿各业,承认包括"二十一条"在内的所有不平等条约。
这哪里是生存空间?
这是要把东北变成日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控制资源,控制交通,控制经济命脉。"生存"只是个借口,殖民才是真相。
更狠的在后面。
1941年,昭和天皇批准进驻法属印支南部,档案记录显示,他幻想依靠东南亚资源可以战胜美国。从东北的煤铁到东南亚的石油橡胶,这条资源链一旦打通,日本就能支撑起长期战争。
侵华战争是资源战争,是为全球扩张准备的战略储备。
所谓"共存共荣",说穿了就是抢完资源再分你一口汤。
制度化的疯狂比个人野心更可怕
1937年10月27日,昭和天皇下令重设帝国本部。
这个机构在日俄战争后被废除过,现在又建起来了。它的作用是把内阁和军队的决策无缝对接,天皇坐在顶端,下面是陆海军参谋总长、首相、各大臣,再下面是各级执行部门。
这不是某个疯子将军的个人野心,这是一整套国家机器在运转。
档案里有个细节: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的议程,都是在昭和天皇亲自出席的会议上最终决定的。会议记录、作战方案、外交照会,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每道命令都盖着御玺。
16次御前会议的档案显示,日军侵华战争的目标从来没变过,变的只是手段。九一八用的是"维持治安",七七事变用的是"自卫反击",南京大屠杀后改成"膺惩暴支"。名目在换,本质一样。
最可怕的不是某个人想征服世界。
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把征服世界写进制度,写进预算,写进学校教材。军部有预算,外务省有方案,宣传机构有话术,学校教孩子"大东亚共荣"。每个零件都在转,整台机器就停不下来。
档案公开后,有个数字值得注意。
从1927年到1945年,18年时间,日本侵华战争从未停止过调整和升级。东北事变后是华北事变,华北事变后是全面侵华,全面侵华后是太平洋战争。每次失败后不是收手,而是加大筹码,扩大战线。
这种制度性的疯狂,比任何个人的野心都更持久,更危险。
这些档案现在就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
45册,上千万字,大部分是首次公开的机密文件。档案时间跨度从1927年《关于对华政策纲领的训令》,一直到1945年9月9日南京日本投降书。
看完这些档案,你会明白一件事:
日本从来不是为了抢几块地皮,他们想要的是整个亚洲的秩序重构。侵华只是第一步,东南亚是第二步,最终目标是挑战整个世界格局。
1945年8月14日深夜,昭和天皇录制"终战诏书"。
录了两遍,第一遍声音太低,第二遍漏了个字。录音时他眼里含着泪,但整个诏书里没提"投降"两个字,用的是"忍所不能忍""接受联合公告"。
连战败,他们都要包装。
档案公开80年后,这些机密文件终于说出了真相:侵华战争从来不是偶然,而是蓄谋已久的系统工程。从天皇到内阁,从军部到外务省,每个环节都在为这场战争服务。
历史不会因为时间流逝就变得模糊。
这些档案就是证据,一页页,一字字,都写着他们到底想干什么。
参考资料:
新华社,2020年12月28日报道:《日本侵华战争最高决策绝密文件公开!上万页档案揭露累累罪行》
央视网新闻,2020年12月28日:《日本侵华战争最高决策绝密文件公开!上万页档案揭累累罪行》
新京报,2020年12月28日:《千万字日本侵华战争最高决策军事密档发布,16次御前会议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