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雄彼此间常有互相欣赏的情谊,但并非所有的才俊都能成为朋友。就像刘备和曹操,虽然曾有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美好回忆,但由于两人立场的根本差异,最终走向了兵戎相见的结局。刘备与其军师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则截然不同,二人不仅在政见上相投,而且性格和品德亦非常相似,因而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君臣之际,他们的关系极为和谐,私下里亦是难得的朋友。然而,即便如此,二人在某些问题上也存在着分歧,尤其是在对待某些人的看法上。
诸葛亮在发现马谡之后,二人很快便产生了深厚的共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马谡的欣赏愈加深厚,但刘备却对这个年轻人始终保持着冷淡的态度。能够得到诸葛亮的青睐,显然马谡不只是有些许聪明才智。他从小便展现出非凡的智力,特别是对军事战略、行军布阵等领域有着浓厚兴趣,并早早便沉浸于兵法书籍之中,积累了不少见解。而诸葛亮虽然是智慧超群的谋士,但在具体的军事操作和军队管理方面并非专家,他擅长的是策谋和智计,对于兵法的实操性掌握并不如马谡深厚,因此在军事问题上,他非常依赖马谡的独到见解。
马谡善于言辞,总能在谈话中巧妙地说出让人愉快的话语,加之他对诸葛亮怀有极大的敬仰,因此二人的交往非常愉快。细心的读者一定会知道,诸葛亮是一个极为注重心意的人,而马谡用自己的真诚和行为深深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甚至将他视如己出,犹如亲生儿子一般。而马谡对诸葛亮则是无比尊敬,视他为精神上的父亲。尽管最终因为军中失误,马谡被依照军法送进监牢(小说中甚至被直接斩首),但他心中并无怨恨,临终时反而写下了一封极为感人的信,信中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无尽敬意和深深的感激,并说道,若此生能够结识诸葛亮,纵使死也无憾,所有的付出都不曾辜负诸葛亮的厚爱。
刘备在临终前,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最为信任的人——诸葛亮。诸葛亮对刘备自然是忠心耿耿,但他毕竟是人,非神,他也有无法应付的局限。许多政务他能够凭借自己的才智和谋略处理得当,但在军队管理方面,他并不如马谡那般得心应手。马谡的出现,填补了他在军事事务中的空白,极大地减轻了诸葛亮的负担。在诸葛亮日常忙碌的工作中,马谡不仅是得力的助手,也为他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军事建议,令他更加坚定了对马谡的信任。
在诸葛亮的北伐战略中,他曾决定让马谡担任先锋,这个决定引起了不少人的异议,因为这个位置的关键性极强,关乎北伐能否成功。然而,诸葛亮仍然坚持了自己的选择。若马谡能够冷静判断形势,谨慎行事,并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那么他必将受到诸葛亮的提拔,成为其最得力的助手,从此步入更广阔的政治舞台。
然而,命运的转折让人遗憾。马谡未能成功,这次北伐成了他政治生涯的最大考验。他的失败并非由于缺乏军事才能,而是因为性格中的固执和刚愎自用。对于有才能的人而言,若忽视了品德与责任的修养,终究难逃自食其果的命运。出于对马谡的信任以及希望他尽快立下战功,诸葛亮将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街亭交给了他把守。原本,守住这一地点并不难,只要正常派兵驻守即可,但马谡却因过于自信,采取了非常规的战略,结果导致街亭失守,敌人顺利攻占。这个结果验证了刘备曾经对马谡的评价:“言过其实,不能担当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