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为了帮助观众解答一些难点,导演特意安排了一个特殊的角色——邬思道,他既是剧中的“BUG”角色,也扮演了解说的功能。邬思道,大家通常称他为“邬编剧”。
实际上,雍正能够顺利继位,背后有着邬思道的巨大帮助。邬思道帮助雍正分析了老八和老十四的意图,并且看穿了帝王心术,这才有了四阿哥最终登基的结果。
雍正对邬思道的态度其实非常复杂,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邬思道非常聪明,他一眼就能看透问题的本质,也就是说在他面前,雍正没有任何秘密。其次,雍正和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有着深厚的交情,而这也让雍正对他们两人充满了忌惮。年羹尧是当时手握重兵的将军,且有着极高的军事才能,而邬思道又才学惊人,两人的组合让雍正十分不安。雍正坐稳皇位后,他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处理掉邬思道,随后再解决年羹尧。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一典故,邬编剧早已看穿,这也是他能安然自处的原因之一。
然而,年羹尧却没那么幸运了,雍正登基一年后便亲手将其处决,年羹尧成为雍正众多心腹大臣中唯一一个被杀的。那年羹尧究竟犯了什么错误,以至于邬思道选择见死不救呢?
与邬思道相比,年羹尧为何最终不得善终?我个人认为,雍正是一个非常腹黑的帝王。从他登基后的行为来看,他对自己的兄弟们展开了疯狂的报复,老三、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没有一个有好下场,他们要么被杀,要么被软禁终老。另一方面,曾经真心支持他登基的人,如李卫、田文静和允祥,雍正对他们却毫不吝啬地授予高官厚职。李卫曾是一个小乞丐,但在雍正的提拔下,成了封疆大吏,负责“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在江南地区得到了极大的成效。允祥也成为了清朝的十二位铁帽子王之一,他为雍正冲锋陷阵,甚至为雍正坐了七年的牢,雍正因此也回报了他。田文静的情况也类似。
然而,雍正对邬思道和年羹尧始终保持着戒心。邬思道之所以让雍正忌惮,正是因为他太聪明,能够看透帝王的心思。雍正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想除掉邬思道。但邬思道非常聪明,他早已看出了雍正的意图,并没有直接反抗,而是巧妙地安排了自己的退路。
邬思道拒绝了雍正让他做官的邀请,因为他知道,一旦他接受了官职,就会处于雍正的控制之下,自己将永远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地位。然而,如果他彻底隐退,雍正又会更加怀疑他。因此,邬思道选择了一种“半隐”的方式,成为了雍正的幕僚,这样雍正既可以监视他,又不会觉得他完全脱离了自己的视线。雍正也只能接受这个安排,虽然心中不安,但最终也同意了邬思道的选择。
然而,与邬思道不同,年羹尧却让雍正非常不放心,这不仅仅是因为年羹尧有着较强的军事才能,还因为年羹尧的行为让雍正逐渐失去了对他的信任。年羹尧的性格狠辣,做事过于激烈,雍正对他越来越心生忌惮。尤其是在年羹尧为了表示对雍正的忠诚,亲手杀掉了刘八女,但随之而来的是,他竟然还屠杀了江夏镇几千人,且贪污了七百万两银子。这一切让雍正彻底看透了年羹尧的心机,认为他并非全心全意为自己工作。
此外,年羹尧也表现出两面三刀的特质。当年九子夺嫡时,他并没有坚定地支持哪一方,而是试图在各方之间摇摆,想要从中取利。老八推荐他当四川巡抚时,他专门去老八府上拜访,而当太子和老八失势,雍正逐渐站稳脚跟时,年羹尧又开始想要巴结雍正。这些行为,让年羹尧在雍正眼中失去了忠诚和可信度。
邬思道早就看透了年羹尧的行事风格,并在背后多次提醒他。然而,年羹尧的政治眼光和智慧远远不及邬思道,因此他没有理解邬思道的提醒,最终还是走向了灭顶之灾。
虽然邬思道看透了年羹尧的所有问题,但他并未完全置之不理。实际上,他在年羹尧面临困境时,也曾出手相助,尤其是在年羹尧的“青海大捷”中,邬思道通过自己的一番提醒,帮助年羹尧避免了更大的危险。但即便如此,年羹尧依然没有学会“适可而止”,最终由于他的野心,还是被雍正亲手处决。
因此,有人质疑邬思道为何不救年羹尧。其实这并非邬思道的错,年羹尧在作死的路上已经走得太远了,尽管邬思道已多次提醒,他却依旧没有听进去,最终为自己的野心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上一篇:原创 明代有两个朝廷,有事情该听谁的?北京是中央,那南京起啥作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