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这一历史时期,常常被视为一段比较混乱且难以理清的史实。这种混淆不仅因为它的存在时间不足五十年,而且其动荡程度可与横跨一百多年的三国演义和多达数百年的五胡十六国时期相提并论。在另一方面,五代十国的无序乱象也在于其作为一个乱世,缺乏稳定的秩序和法则,仁义道德的理念几乎无从找到。如果在汉末三国时期,我们还能依稀看到一些人性之光,那么到了五代十国的时代,所呈现的则是人性混乱与不堪的丑陋面貌。然而,即使在这样一段略显阴暗的历史阶段,五代十国依然具有显著的研究价值。其深远的意义在于,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从中古阶段向近古阶段演变的重要历程。一个显而易见的特征是,几乎所有的皇帝都出自河东节度使。乍一看,这似乎是个历史细节,但实际上,它反映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变。因此,我们不免思考,为什么众多五代十国的皇帝均出自河东节度使呢?
首先,河东地区当时正是中国政治和经济的中心。众所周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经济与政治重心就开始向南迁移,而到五代十国这一时期,这种趋势愈加明显。尽管南方尚未被完全开发,但北方的重心却已经悄然转移。无论从军事部署还是政治调控来说,河东(现今的河南一带)附近的政权相对能够保持更为稳定的统治节奏以及更为坚固的核心。因此,掌握河东地区的权力,便等于在当时掌控了全国政权的关键。这使得河东节度使能够自然而然地晋升为皇帝,反映出他们对全国的控制能力,甚至有利于维护其他地区的稳定与秩序。
另外,河东地区的交通设施极为发达,这为担任皇帝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其能有效掌控全国局势。唐朝自安史之乱后便陷入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不过,即便在这种割据状态下,也并不意味着所有藩镇完全不服从中央的调令。就拿唐朝的藩镇局面来说,有些藩镇相对听命中央,而河朔三镇等藩镇则体现了对中央朝廷的明里顺从与暗里反叛的复杂关系:在中央强大的时候,它们表现出听话,反之则趁机造反。
因此,河东地区的地理位置直接影响了后续所建立朝代的统治效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整个华夏土地进行有效控制。而选择在河东地区建都,至少从交通运输的角度来看,能够实现这一目标。通过其独特的军事与经济政策,可以有效遏制其他藩镇的发展,同时将自身势力扩展到更大的地域范围。这便是河东地区在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意义所在。这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何河东节度使最终能够成为皇帝,因为这一地区相较于其他地区,无疑拥有了更多的优势与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