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在清朝的历史地位非常显赫,围绕他的一生和治国方式,争议一直不曾停止。雍正从即位到成为皇帝的过程中,虽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一位极为出色且具有魄力的君主。在反腐倡廉和任用人才方面,他展现了远超常人的决断力与眼光。今天,我们就来详细探讨雍正独特的用人观,以及在这种观念指引下,他如何培养了三位杰出的能臣与干吏。
在雍正的养心殿西暖阁内,悬挂着一副对联,其中写道:“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据史书记载,这副对联是雍正于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由怡亲王亲自交给雍正的,尺寸高五尺八寸五分,宽九寸五分。这个看似简洁的对联,其实传达了雍正的政治理念。值得一提的是,这副对联并非雍正原创,而是源自唐太宗的《大宝箴》。唐太宗所写的原文为:“大明无偏照,至公无私亲。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雍正通过引用这句话,实际上是在用唐太宗的规谏来提醒自己,也在以此勉励自己如何为政。
学者们认为,雍正的这副对联正好展现了他在用人方面的思想——强调“治天下,依赖一人之治”,这意味着作为皇帝,不仅要有出色的治理能力,还要拥有足够的品德与能力来支撑国家运转。因此,雍正在选拔官员时,更加注重实际的才能和为国事出力的实干精神。正如雍正自己在给鄂尔泰的奏折中所写:“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事耳”。在雍正的眼中,人才的选拔是治国的核心。
雍正十分看重“才”的选拔,而在他看来,“德”虽然重要,但并非最为关键。雍正的态度明确表示,虽然廉洁是为官的基本要求,但真正承担重任的官员,必须具备更多的实务能力和治国智慧。他曾明确指出:“封疆大吏职任甚巨,洪范所称有猷有为有守,三者并重……则是操守者,不过居官之一节耳。”他认为,只有那些在政务上有所作为的能臣,才是值得信赖与提拔的对象。这也能从他对清官的态度中窥见一斑——名声远扬的清官,未必能胜任更重要的职务,反倒是那些在政务上有实际建树的官员更符合他用人的标准。
在这种独特用人观的指引下,雍正培养了三位极具才能的能臣,他们分别是鄂尔泰、李卫和田文镜。对于这三位能臣的选拔与升迁,不难发现,他们的晋升轨迹与传统方式大有不同,往往是破格提拔,正如李卫的例子。李卫在雍正二年就被任命为布政使,迅速升至浙江巡抚,至雍正五年更被专门设立了浙江总督的职务,而这个职务在此前的清朝并没有设立。可见雍正对于李卫的信任和重用。
李卫在任职期间的表现也得到了史书的高度评价:“李卫在浙江五年,政绩显著,令行禁止,风气焕然,浙省人民深感变革的力量。”再看田文镜,雍正曾极为赞赏他:“自简任督抚以来,府库充盈,民生安定,清正廉洁,广采民意,彻底改革。”同样,鄂尔泰作为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的功臣,亦是功勋卓著,深得雍正器重。
这三位能臣不仅在官场上做出了显赫的成绩,也深得雍正的欣赏,雍正曾表示:“若各省督抚皆能如田文镜、鄂尔泰,则天下允称大治矣。”这也是雍正用人观念的集中体现——提拔那些有能力、有实绩的人,而不是单纯依赖德行的清官。
通过雍正的用人理念和他对这三位大臣的培养与提拔,我们看到了他如何从制度上、从实际工作出发,全面落实了“以才治国”的政治理念。这一理念的核心,不仅仅是治国理政,更是赋予官员们实际的权力与责任,而这种用人思维,无疑为雍正带来了治国的成功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