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对俘虏管理的工作非常重视。他在华东野战军成立之前,就在山东创建了一个战俘团,专门负责对俘虏进行改造,尤其是一些较高阶的国民党军官。许多当时被俘的国军团级以上将领都被送到这个战俘团,在那里接受教育和改造。事实上,后来在北京设立的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很多管理经验便参考了陈毅的做法。
值得注意的是,陈毅在最初并没有预见到这个战俘团的管理竟会使他“捉到”那么多重要人物。尤其是在华东野战军时期,随着战斗的深入,捕获的敌方高级军官越来越多,战俘团的角色和影响逐渐加重。
一、华东战俘团捕获的“重要人物”
在山东野战军的初期,由于全面内战尚未展开,陈毅所部捕获的国民党高级军官数量不多。直到1946年,华东地区战事愈发激烈,山东和华中两大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打了不少歼灭战,俘虏的人数和层级都大大增加。随着华东野战军逐渐取得胜利,战俘团也扩展了其管理和改造的范围。虽然陈毅于1948年暂时离开了华东野战军,但这个战俘团一直沿用着他所设立的规矩和政策进行管理。
陈毅最初的政策是尽量争取战俘的转化。如果他们愿意为新政府工作,那便尽量争取;如果不行,则通过持续的改造来改变其思想。对于那些极其严重的战犯,则毫不手软,进行严厉的处置。对于军长和中将以上的高级军官,除了少数自愿转工作或者被个别释放外,绝大多数都在1959年以后得到了特赦。然而,也有一些高级军官在被俘后,逐渐接受了新政权的管理,如七十四军的军长邱维达、十二军军长霍守义等,都最终参与了工作的安排。
然而,也有不少“自取灭亡”的例子。四十二集团军的总司令郝鹏举便是一个例子。此人曾一度投降,但又反复无常,最终在莱芜战役前夕被俘。尽管他在战俘营中尝试逃脱,最终还是未能逃脱死亡的命运。
在众多被俘的国民党军高级军官中,曾长期处于权力顶峰的他们,终于被推到普通的战俘身份后,心态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本那些在战争中不可一世的指挥官,开始展现出与普通人一样的情绪波动,甚至在战俘营里互相开玩笑、吵架,打趣交流,形成了一个别样的景象。有些高级军官甚至说:“在国民党军中,我们很难碰到这些同僚,而在共产党的战俘营里,却是经常见面,成了历史的奇迹。”
最令大家感到惊讶的是,三个曾任山东省主席的人竟然都被关押在同一个高级战俘团。这个情形在整个战俘营中也算是独一无二,令人津津乐道。
二、孙良诚死于自责
这三位省主席分别是:1928年担任山东省主席的孙良诚、1942年担任山东省主席的牟中珩以及1946年至1948年担任省主席的王耀武。让我们先从孙良诚开始讲起。
孙良诚,天津人,早年参与了西北军,因其在战场上的勇猛,曾被誉为“西北军十三太保”之一。但在抗战时期,他屡战屡败,最终在1942年投降日军,成为汪伪政权的高级将领。抗战结束后,作为汉奸的孙良诚本应受到严惩,但由于长期积累了丰富的政治资源和财富,他通过行贿蒋介石,顺利重返国民党,担任第一绥靖区的副司令。
然而,在1948年,孙良诚在淮海战役期间向华东野战军投降,被俘后,尽管他获得了相对宽大的待遇,却始终心里不安。后来,在一次文娱晚会上,他情绪有所发泄,拿出了自己过去恶行的顺口溜,进行自嘲:“黄克诚,孙良诚,黄克诚克孙良诚”,说完后,大家纷纷笑了出来。虽然他有时表现得比较豁达,但内心的负罪感一直没有消散。
1951年,孙良诚在战俘营中爆发了情绪危机,遭遇同僚的激烈指责,最终他愤怒地说:“我当汉奸,你们也和美国人合作,都是汉奸,何必自欺欺人?”这番话让他情绪崩溃,最终因脑出血去世,时年54岁。
三、牟中珩的坚守
牟中珩是抗战时期山东省主席,他在山东沦陷后逃往安徽,最终在抗战胜利后重新被蒋介石派回山东担任保安副司令。在战俘营中,牟中珩虽然说话结巴,但依然保留了许多贵族气质。有一次,面对敌人对他的种种指责,他愤怒地为自己辩解,坚决否认自己有任何汉奸行为。经过调查,最终证实他并没有做出任何背叛国家的行为,反而在西安事变中做出了良好的表现。
由于这一点,牟中珩在战俘营中的地位逐渐得到改观。最终他于1966年获得特赦,并成为全国政协的文史委员。
四、王耀武:精于算计
王耀武是这些省主席中最高级的官员,曾任国民党74军的军长,后升任山东省主席。王耀武不仅作战勇猛,而且善于应变,深得蒋介石的器重。性格复杂、奸猾的他,在被俘后仍试图通过与管教干部的合作,获取更多的优待。
王耀武在战俘营中的表现更为复杂。有一次,他因一封检举信深感不安,痛哭流涕地向管教干部申明自己无辜,并强烈要求真相得到澄清。尽管他的过错很大,但在改造过程中,他却渐渐展现出了一种“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使得他最终也获得了特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