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的历史长河中,幸运与不幸往往交织在一起,而其命运大多由英国、法国和德国这三国所主导。从古至今,这种格局一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对于欧洲来说,这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种不幸。因为尽管在大航海时代,欧洲曾借此优势一度引领了世界的发展,但最终由于“英、法、德”三国的共同参与,这份统治地位却渐渐模糊而消散。如果没有意外的历史波折,欧洲或许难以再次崛起为全球的一个重要领袖。
在2023年5月14日,德国新总理默茨在联邦议院发表了他就职后的首次演讲,明确提出了两大目标:首先是将德国军队建设成欧洲最强大的常规军队,其次是让德国重新成为欧洲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自5月7日当选总理以来,默茨迅速展开外访,以促进欧洲的复兴。他宣称,德国将积极领导欧洲,并坚定支持乌克兰,同时也发出了不希望美国干预德国内政的警告。这一系列举动似乎昭示着德国在经历了80年的沉寂后,正打算重新扮演欧洲的引领者。
然而,对于同处欧洲的法国而言,这样的局面并不见得能轻易接受。更不用说历史上曾主导全球近三个世纪的英国,它是否甘愿看到德国重新崛起呢?6月2日,英国工党领袖斯塔默在格拉斯哥发表演讲,讨论了英国新版《战略防务评估》报告。该报告不仅提出了62项关于未来武装部队发展的建议,包括为英国海军建设12艘攻击型核潜艇和新建多个兵工厂,还希望创造一支能够整合无人机、军舰、潜艇与飞机的现代化皇家海军。这些措施是否仅仅是为了应对来自俄罗斯的“直接而紧迫”威胁,还是更深层次的战略布局?
至于法国,早在今年2月,马克龙就因美俄之间的会谈可能使得欧洲和乌克兰处于边缘而在巴黎紧急召集了两个峰会。虽然会议成果未必理想,但其在危机时刻急于担当重任的姿态十分明显。同时,当英德还在关注欧战局和俄乌冲突之际,马克龙却已将目光转向亚太地区。他先后访问了越南、新加坡和印尼,并在新加坡香会上提出构建欧亚新联盟的构想。
毋庸置疑,英、法、德三国在维护各自国家利益上多有共识,尤其是在应对俄乌冲突的问题上,默茨、马克龙与斯塔默联手访问基辅,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加油助威。然而,谁能主导欧洲、引领其前进却依旧是三国思想各异、努力奔赴的难题。然而,这种如同三国演义的局面,似乎注定要影响欧洲的未来,难以令其成为真正的王者。
例如,当马克龙提议英法合作派兵援助乌克兰时,斯塔默虽然表示原则上同意,但英国媒体却指出,此主意初由法国提出;在巴黎,尽管马克龙与默茨热情握手、拥抱,却仍然无法在中东问题上达成共识;法国希望德国为欧洲军工厂投入巨额资金,但柏林则更倾向于直接向乌克兰提供当下可用的军事库存。这一切都表明,当一个国家有机会成为欧洲的“领头羊”时,内外的不和谐声往往随之出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为争夺欧洲乃至全球话语权的“英法百年战争”是否会再度上演?或者德国会否为了领导欧洲而不惜发起又一次世界大战?这种可能性似乎不大。因为即便其中某一方通过战争获得了“领导”地位,结果也只能是加速欧洲的沉沦。
可以说,欧洲历史的辉煌曾让其在全球舞台上独领风骚数百年,然而如今历史的天平似乎正在逐步回归原有的状态。此时此刻,欧洲只能在帝国余晖下感慨不已,眼睁睁地看着东方的新朝阳逐步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