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这一句话,成为了刘禅身上压了两千多年的冤屈。许多人认为他不适合做皇帝,甚至认为他愚笨无能,无法胜任。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我们该如何客观看待这位历史人物呢?
刘禅是刘备的长子,母亲是刘备的小妾甘夫人,刘备四十六岁时才迎来这个儿子,而刘备自己已经年过半百。尽管刘备的年纪偏大,但刘禅的降生却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之后,刘备还陆续有了刘理和刘永,但这两位儿子的命运与刘禅却截然不同,似乎注定与刘禅走上不同的轨迹。
当刘备去世时,刘禅只有十七岁。临终前,刘备特意对刘禅叮嘱了几句深刻的话:“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这段话深深植入了刘禅的内心,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虽然刘禅的生涯中并没有什么显赫的业绩,也未曾犯下极大的过错,但他一直遵循着父亲的教诲,力求行事谨慎,虽然结果或许平淡,却也没有大的过失。
刘备临终前,特地召集了谋士李严和丞相诸葛亮,告诉他们自己时日无多,刘禅年轻且无经验,急需他们的辅佐。并且,刘备特别任命诸葛亮为“相父”,让他协助刘禅治理国家。刘备的这一做法深深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向刘备承诺,将竭尽全力辅佐这位年轻的皇帝,扶持刘禅顺利完成治国的重任。
尽管在刘备在世时,诸葛亮并未亲自指挥军队,但当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肩负起了北伐的大任。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与曹魏的司马懿对峙了长达三个月。眼看粮草即将耗尽,局面堪忧,诸葛亮几乎用尽了所有能想到的办法来确保补给。然而,蜀道的艰难以及后勤线路的中断,使得局势愈加恶化。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诸葛亮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因健康问题不得不暂时中断北伐。当刘禅得知诸葛亮生病时,他便派遣李福前去探视,李福来回的频繁其实是因为刘禅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要问:“若诸葛亮去世,谁将接替他的职位?”
诸葛亮见多识广,立刻明白了刘禅背后的深意。他清楚,刘禅表面上看似单纯无害,但心思复杂,自己需要谨慎处理与其的关系。此时,蜀汉已经处于困境之中,能用的贤才寥寥无几,关羽、张飞、马超等一代名将相继去世,诸葛亮的聪慧和才能虽然无可比拟,但他的手下却缺乏能够担负重任的将领。对于刘禅继位后的局面,诸葛亮深感压力,自己辅佐刘禅的道路,注定变得更加艰难。
刘备为何将刘禅选为继承人呢?这并不是因为他认为刘禅有非凡的才能,而是刘备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在众多儿子中,刘禅是相对最为合适的人选。刘封虽然才智出众,但始终是养子,刘备不愿将自己的江山交给外姓人;刘理和刘永年纪尚小,经验尚浅。最终,刘备选择了刘禅,虽然他并不完美,但至少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尽管刘备心中有所担忧,他仍然对诸葛亮表示了某种程度的试探。他深知,诸葛亮的能力出众,可能会有超越刘禅的机会,因此在临终时,刘备说了句耐人寻味的话:“如果刘禅做得好,你可以辅佐他,如果他做得不行,你可以接手。”这句话,虽是表面上的鼓励,实则是对诸葛亮忠诚的考验。诸葛亮的回答,正中刘备的下怀,表现出了极高的忠诚度。
刘禅继位后,诸葛亮的权力几乎凌驾于他之上。尽管刘禅在名义上是皇帝,但实际上,他在许多重大决策中只是象征性的存在,诸葛亮的权力和影响力才是主导。在诸葛亮出征北伐时,刘禅心中不免有些不满,甚至想要反对,但最终还是担心激怒诸葛亮,选择默默忍耐。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似乎迎来了“独立”的机会。他迅速废除了“丞相”一职,这一举动被认为是他对长期以来诸葛亮辅佐的反感与不满的体现。毕竟,丞相这个职位一直压得他无法喘息,而诸葛亮的去世,给了他某种程度上的自由,似乎是他重新找回了部分的自主权。
在历史小说中,诸葛亮早已猜到魏延可能会在自己死后谋反,因此派马岱将魏延斩杀。然而,历史上的魏延之死并非诸葛亮所为,实际上与他与杨仪的长期矛盾有很大关系。魏延与许多人关系紧张,尤其是与杨仪的冲突不断,最终杨仪向刘禅上奏,称魏延有不臣之心,刘禅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才下令杀掉魏延。这也证明了刘禅虽然并不总是聪明睿智,但他并非盲目听从他人的意见,而是经过权衡之后作出了决策。
关于那句“乐不思蜀”,虽然它让刘禅承受了许多不公的指责和冤屈,但他毕竟活得比许多人都久,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刘禅也展现出了不同的智慧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