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霖乃清朝末年最后一位状元郎,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科举史上最后一位荣登此位者。他在32岁那年金榜题名,高中状元,然而不久之后,清朝便废除了延续千年的科举选拔制度。自隋朝开创科举以来,直至清末科举终结,其间整整跨越了一千三百余载。据档案记载,历史上共有654位文状元以及185位武状元被载入史册。对于古代那些一心苦读的文人而言,考中状元无疑是最为荣耀之事,而如今的高考,在某种程度上也拥有着类似的崇高声望。不过,在古代,能成为状元者可谓凤毛麟角,极为难得。刘春霖作为最后一位状元,他的生平经历与事迹之中,流传着不少饶有趣味的轶事。
1904年,即清光绪三十年七月,清朝举行了历史上最后一次殿试大典。在这场庄重而盛大的考试中,主考大臣依次将十份试卷呈递给慈禧太后,请她做出最终的裁决。首份试卷出自广东考生朱汝珍之手,然而慈禧太后对广东籍人士素来心存偏见——像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首逆”人物皆出自该地,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将朱汝珍的试卷弃之一旁。接下来呈上的便是刘春霖的试卷,他的名字“春霖”让人联想到春风化雨般的美好意境,而他的籍贯直隶(也就是如今的河北省)肃宁,又寓意着安宁祥和、太平无事。彼时,慈禧太后正逢七十大寿,刘春霖这“吉祥”的名字与籍贯,让她满心欢喜,因此这份试卷被她优先考量,最终刘春霖从原本的第二名晋升为第一名,荣膺状元之位,而朱汝珍则被调整为第二名。由于此次殿试是科举史上最后一次,刘春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
高中状元之后,刘春霖被朝廷任命到翰林院任职。然而,在清朝灭亡之前,他仅仅在云南执行过一次公务,除此之外并无其他重大建树。辛亥革命爆发后,刘春霖迁居至北京。作为前朝的状元,他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以及富贵人家前来求取墨宝、索要诗作,因而他的生活过得相对富足且闲适自在。在古代,想要成为状元,其难度可想而知,不仅要求考生文才出众,书法字迹更要工整秀丽。刘春霖的殿试答卷,字迹工整得如同印刷出来的一般,从而引起了后人的广泛关注与深入分析。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究刘春霖殿试考卷的具体内容与独特风格。
中国封建科举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的殿试考卷(一)
中国封建科举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的殿试考卷(二)
中国封建科举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的殿试考卷(三)
中国封建科举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的殿试考卷(四)
中国封建科举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的殿试考卷(五)
中国封建科举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的殿试考卷(六)
中国封建科举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的殿试考卷(七)
中国封建科举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的殿试考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