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大意失荆州”标志着刘备集团命运的转折点,荆州的丢失为接下来的夷陵之败铺平了道路,最终导致了刘备的去世。诸葛亮的北伐也因此陷入困境,局限于祁山,再也无法实现消灭魏国和吞并吴国的目标。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刘备集团的战略基础遭遇了沉重的打击,“隆中对”所依赖的两大支柱失去了其中一根,战略布局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如果单从关羽的成败来看,他似乎并非荆州的最佳守将。然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刘备与诸葛亮几乎没有其他选择。若要责怪关羽的过失,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评估,五虎上将和诸葛亮都不是合适的荆州守将。最终,刘备将这份重担交给了关羽,这几乎是他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作出的唯一决定。
透过深入三国史料,我们可以看到,关羽并非“大意失荆州”的直接责任人。即使像诸葛亮这样谨慎的人物,面对曹魏与孙吴的夹击,他也未必能保住荆州。在那个极为复杂的局势下,若关羽能够守住荆州,他不只是武圣,简直可以称之为神仙。
当时,关羽在襄樊紧张防守,然而糜芳和傅士仁并未能给予实质性的支援。虽然他们负责提供军资,但未曾给予关羽任何直接的援助。刘封和孟达也无动于衷。当关羽围攻樊城与襄阳时,他曾多次请求刘封和孟达派兵增援,但他们都以“刚刚从山郡归附,无法调动兵力”为由予以拒绝。与此同时,曹操在樊城附近失去了七支军队,但他迅速派遣了徐晃、张辽等将领增援,关羽与曹操的对抗,简直可以说是弱者与强者之间的较量。
即便关羽拥有足够的兵力和资源,他也未必能守住荆州。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战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荆州的丢失真的是关羽“大意”造成的吗?如果关羽并非最适合守卫荆州的人选,刘备该如何调配将领,才能确保荆州的安危?
刘备一生都为人才问题所困,手中可倚重的谋士和将领寥寥无几。诸葛亮、庞统、法正、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魏延等十几名精英人才,已是他为数不多的依仗。与曹操麾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阵容相比,刘备的人才资源显得捉襟见肘。再加上与孙吴的复杂博弈,刘备集团的人员优势显然不及魏国与吴国。
刘备一方面希望在西川获得成功,另一方面又希望进攻汉中,这使得他难以抽出足够的兵力来支援关羽。再者,关羽本身心高气傲,与糜芳、傅士仁、刘封、孟达等人的关系也并不融洽。即便刘备将关羽任命为“荆州牧”,他在治理地方和处理外交事务方面的短板,给刘备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刘备通过占领西川和争夺汉中,实力达到了顶峰,但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一战略扩张不仅使刘备集团的领土翻倍,但随之而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在与曹操争夺汉中的过程中,刘备的资源和精力都出现了严重的短缺,而诸葛亮也感到了力不从心。在这种背景下,刘备和关羽在多线作战的压力下,承受着巨大的困境。
从建安二十三年到二十四年,刘备和曹操几乎同时在汉中和荆州展开了战争,而曹操的压力逐步增加。关羽在襄樊坚守防线,抵挡曹操的进攻,而刘备则在汉中艰苦作战。两线作战使得刘备的资源和兵力紧张到极点,最终,连曹操也感受到捉襟见肘之感。对于刘备而言,调动援军来支援关羽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任务。
从史料来看,汉中之战和襄樊之战几乎重合,这意味着刘备在与曹操的对抗中,未能有效支援关羽。建安二十三年三月,曹操派遣大军西征,而刘备与关羽同时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兵力不足,关羽最终只能孤军奋战,面对曹操和孙权的双重夹击。
从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关羽的失败并非单纯源自“大意”,而是受到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制约。如果刘备与诸葛亮能够更有效地调动资源,或许关羽能够守住荆州。然而,关羽的失守不仅对刘备集团的整体战略造成了重大打击,也意味着刘备统一天下的梦想受到了沉重打击。
总结来看,刘备集团的困境主要源于人才的匮乏和战略选择的局限,关羽的失败不过是这一困境的缩影。如果从忠诚、威望、能力、内政和外交等各方面来衡量,究竟谁能担当荆州的守将,似乎依旧没有一个理想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