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事情脑补封神史》第142期:助纣
文/王事情
如今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袁洪是北海诸侯、强大妖族袁福通的儿子。袁福通在纣王7年到21年间,首度起义反对商朝统治,是最早反抗商帝国暴政的诸侯之一,独自支撑起反抗的大旗长达十五年,最终却被闻太师的军队镇压。此后,历史再未提到袁福通,推测他大概已经被杀。无论如何,袁福通的举动堪称“威武雄壮,虽败犹荣”。然而,仅仅十三年后的纣王末年,西周大军即将逼近孟津时,他的儿子袁洪竟然不顾父亲的仇恨,带领梅山七怪投靠纣王,誓要为这个濒临崩溃的帝国续命。梅山七怪最终的结局我们早已知晓,他们都被杨戬和哪吒擒拿,袁洪更是死于陆压的斩仙飞刀下,最终名列“封神榜”。
父子俩的行为如此极端、如此异乎寻常,简直就像魏晋时期贾逵与贾充、嵇康与嵇绍两对父子之间的翻版。那么,为什么袁洪会背离父亲的遗志,宁愿为商朝忠臣而死,而不选择顺应周朝,保全性命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古风
“古风”是指古代的两种精神风貌:一种是伯夷叔齐所代表的不食周粟的坚持,这是拒绝与不义之政妥协的态度,类似甘地所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而另一种则是大厦将倾时的绝地求生,正如我在91期提到的成汤末年四大支柱(临潼的敌人欧阳淳、凶星张奎、游魂关战神窦荣、与国共存亡的丁策),这是一种坚定的抵抗决心,就像我国在那段艰苦岁月中的坚韧奋斗一样。
袁洪既具有人形,又是梅山七怪之首,绝非低级的“披毛戴角之辈”,从他与纣王的对话来看,他谈吐儒雅、温文尔雅,既能说文言,又能排兵布阵。鲁仁杰虽然认为他“不是大将之才”,但其实这也不过是自嘲。彼时,纣王身边的忠臣们:殷破败、雷开、殷成秀、雷鹍、雷鹏、鲁仁杰等,甚至都不如袁洪。因此,袁洪虽然是妖族出身,但其能力和风度并不低于任何一位商朝的高级官员。既然他的才华已经超越了这些忠臣,并且能言善辩,那么他对家国大义、君臣责任的理解也不难想象。
二、投机
袁洪并非固守古板,他身为妖族,又怎么会拘泥于传统?妖族的血脉中流淌着桀骜不驯的气质,他们注定不会被束缚于规则之下,反而渴望冒险和突破。袁洪的修为甚至直追杨戬,可以说在金仙之下无人能敌。在修真界的局势已经定局,西周的崛起似乎不可避免,袁洪若看不到这一点,未免太过愚昧。然而,他依然选择出山,挑战命运,试图逆天行事,挑战未来的修真界格局。
投奔西岐对袁洪而言,意味着与妖族的宿敌——阐教正面交锋,因为阐教对于妖修及妖族的敌视,极有可能会给他带来生命威胁。然而,他加入纣王阵营的原因则更为明显。若他能帮助纣王稳住江山,他便有机会获得权力和荣誉,若失败,退回梅山也无妨。这种选择,一方面是冒险的英勇,另一方面则是对权力与利益的追逐,袁洪显然看重后者的诱惑。
三、布局
梅山七怪出山,或许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选择,还可能是女娲的直接安排。原著中提到,女娲拥有一件法器“招妖幡”,一旦悬挂,所有妖怪都会前来听从她的召唤。从这一点来看,女娲或许能够随时召唤任何妖怪,尽管她在《封神榜》中只使用过一次这种法器,但理论上来说,她是可以无限次召唤的。女娲作为炼石补天、拥有圣人级别的强大实力,她的决定对任何妖怪来说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梅山七怪的出世,可能正是女娲为了确保纣王江山的延续而刻意布下的棋局,这与轩辕坟三妖入宫之事颇为相似,都是在女娲布局之下的结果。虽然看似矛盾,但女娲究竟想要通过这些举动达到何种目的,却依然无法解答。
四、纣王
在第45期中,我曾提到过一个猜测:纣王在进入女娲宫进香之后,身上出现了巨大的反差,这可能是因为他已被妖族附身。仔细分析原文,有一段描述纣王身边突然出现女娲圣像的情节,情形与狐狸精附身妲己时极为相似。如果纣王真是被妖怪附身,那么最有可能的附身者有三种:
1. 袁福通,作为大妖,因与闻仲对抗多年,实力所限,可能会铤而走险闯入皇宫,试图控制纣王。
2. 千年狐狸精,实际上可能并非妲己,而是另一只公狐狸。
3. 龙族,因其贪恋金钱与美色,与纣王有着相似的特质。
无论如何,如果纣王已不再是原本的帝辛,而是被梅山、轩辕坟或龙宫中的某个大妖附体,那么袁洪与女娲的联盟似乎也合情合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