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作为蜀汉的忠臣大将,在刘备入蜀之后,他便长时间驻守在荆州。尽管“湘水划界”使得刘备失去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但关羽依然控制着南郡、零陵和武陵三郡,成为蜀汉政权的关键人物。在此期间,尽管诸葛亮、庞统、张飞、赵云、黄忠等众多谋士和武将已经加入蜀汉,关羽麾下仍不乏众多有能力的武将和谋士。然当关羽兵败麦城后,这些武将和谋士的命运又是如何呢?
1. 关平:与关羽一同被斩杀。关平,字坦之,是关羽的长子(《三国演义》称其为义子),具体出生日期不详。关平随父亲常年镇守荆州,并参战了“襄樊之战”。在吕蒙突然袭击荆州后,关羽的荆州兵因退路被断,家属被吴军捉拿,士气彻底崩溃,关羽不得不撤退。在撤退至麦城时,关平与父亲一同被吴军埋伏擒获,最后两人都在临沮被斩首。
2. 赵累:被俘后下落不明。赵累,生卒年不详,在关羽镇守荆州期间,赵累担任都督一职。在“襄樊之战”中,赵累随关羽出征,之后吕蒙发动袭击占领荆州。赵累随关羽退守麦城,在军队仅剩下十多名士兵时,他依然紧随关羽。最后,赵累和关羽一同被潘璋部队擒获,之后便没有再有关于赵累的进一步记载。
3. 廖化:在蜀汉灭亡后病逝。廖化,字元俭,来自荆州襄阳郡的卢县(今湖北襄阳),家世显赫。最初,他在关羽麾下担任主簿。吕蒙袭取荆州时,廖化被迫归顺东吴,后来他通过假死的手段回归蜀汉,并得以与刘备会面。随后的东吴之战,他随刘备参与了“夷陵之战”,刘备战败后,廖化跟随蜀军退回。刘禅即位后,廖化历任丞相参军、广武都督、阴平太守等职,并在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中有不小的战功。魏国灭蜀时,廖化也随姜维投降,并在景元五年(264年)春天的迁往洛阳途中病逝。
4. 习珍:在城中死守,最后自刎而死。习珍出身襄阳习氏,早年跟随刘备四处征战,赤壁之战后刘备夺取了荆南四郡,习珍被任命为零陵北部都尉。在“襄樊之战”时,习珍负责守卫零陵,而吕蒙偷袭荆州时,习珍独自坚守零陵城。孙权派使者劝降,但习珍愤怒地回斥:“请回去告诉碧眼儿,我宁做汉鬼,不做吴臣!”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习珍最终选择了自刎。
5. 王甫:死于“夷陵之战”。王甫,字国山,广汉郪县人(今四川三台县)。他曾在刘璋割据益州时期担任州书佐,刘备夺取益州后,王甫归降刘备并先后担任绵竹令、荆州议曹从事等职。关羽败北后,王甫回到益州,并随刘备参加了“夷陵之战”,但不幸阵亡。
6. 潘濬:最终投降东吴,享年善终。潘濬,字承明,武陵郡汉寿县(今湖南汉寿)人,曾在刘表麾下担任江夏从事、湘乡县令等职。刘备入蜀时,潘濬被留在荆州辅佐关羽,然而两人关系并不和谐。吕蒙袭荆州时,潘濬投降东吴,随后在东吴官至辅军中郎将、奋威将军,并被封为迁亭侯。孙权称帝后,潘濬历任少府、太常等职,最终于赤乌二年(239年)去世。
7. 廖立:被废为庶民,郁郁而终。廖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人。早年,廖立随刘备征战,并被任命为长沙太守。刘备入蜀后,廖立继续留守荆州。吕蒙袭荆州后,廖立逃回蜀中,刘备并未责怪他,并任命他为巴郡太守。刘禅即位后,廖立被任命为长水校尉,因不满此职并多有怨言,最终被诸葛亮弹劾并废为庶民,流放至汶山郡。建兴十二年(234年),得知诸葛亮去世后,廖立自觉无望复职,郁郁而终。
8. 向朗:跟随诸葛亮北伐,善终。向朗,字巨达,襄阳郡宜城县(今湖北宜城)人,曾师从司马徽,深受刘备信任。在刘备入益州后,向朗先后担任巴西郡太守和牂牁郡太守,后被调任房陵任职。房陵在吕蒙袭荆州时未受波及。刘禅即位后,向朗任步兵校尉,后任丞相长史。向朗跟随诸葛亮参与第一次北伐,因与马谡交好未报告马谡逃亡,后被免职,但几年后得以起复。晚年,他专心研究典籍,最终于延熙十年(247年)去世。
9. 郝普:投降东吴后自尽。郝普,字子太,义阳人。刘备入蜀后,郝普被任命为零陵太守。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与刘备争夺荆州,郝普坚守零陵,但最终被吕蒙用计夺取。失去零陵后,郝普随即投降东吴,并升任廷尉。后因与隐蕃关系密切,在隐蕃叛变时受到牵连,自尽身亡。
除了这些主要人物外,还有一些较为熟知的人物曾效力于关羽麾下,例如周仓、胡班等,虽在《三国演义》和《山西通志》有记载,但《三国志》中未提及,可能是虚构的角色。而马良、孟达、糜芳和傅士仁等,也因各种原因并未被列入关羽的重要麾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