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韩国首尔松坡区的石村湖畔,竖立着一块引人注目的石碑。这块石碑被韩国民众普遍视为一种耻辱的象征,曾多次遭到不满的当地人涂鸦以表达愤怒,上面刻有“大清皇帝功德碑”七个字。或许有人会好奇,清朝皇帝的碑文为何会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在盛京,皇太极正式登基,自称皇帝,国号大清。在这一重大事件发生之前,皇太极提前将其称帝的计划告知朝鲜王朝,以期获得他们的支持与拥护。然而,朝鲜王室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却感到极度震惊,纷纷对皇太极的行为进行激烈指责,认为这是对他们国家尊严的严重侵犯。
当皇太极的文书传达到朝鲜王室时,朝鲜政坛的臣子们纷纷发表愤慨的意见,声称:“倘若让对方得知我国所守之道,必然会干扰我们的章法与秩序。即使国家因此覆灭,我们也可以向后世解释。”当时的朝鲜仍视明朝为正统,对崛起的满清后金政权深感不屑一顾,主权意识较强。
朝鲜王室的这种强硬态度自然让皇太极心生不满,战争似乎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选择。于是,在1636年12月2日,皇太极亲自率领由满族、蒙古和汉军组成的十万大军进攻朝鲜。这是后金对朝鲜的第二次大规模战争,历史上称为“丙子虏乱”。
面对满清军队的强大攻势,朝鲜的军事力量显得脆弱不堪,毫无抵抗之力。仅仅经过12天的时间,皇太极便抵达了汉城的城墙脚下。朝鲜的百姓都陷入了恐慌之中,士大夫们扶老携幼,哭诉声此起彼伏,悲惨的场景令人心痛。经过这场战争,朝鲜最终沦为清朝的藩属国。皇太极选择在汉城东南的汉江三田渡举行受降仪式,仪式结束后,清军迅速撤出了朝鲜境内。
然而,这一切并未就此画上句号。1637年,皇太极要求朝鲜王室为其树立一块石碑,表彰自己平定朝鲜的功绩,这块碑便是后来的“大清皇帝功德碑”。在1639年,这座碑矗立在汉城汉江南岸,由两块石碑组成。碑文部分用满文、蒙古文及汉文书写,内容大致相同,主要是赞颂皇太极的丰功伟绩。
自从石碑屹立以来,其中一块很快便遭遇了破坏,至今已不可考。而目前幸存的这块石碑也历经磨难,1895年它被抛入汉江,沉没在江底整整近20年,直到后来再次显现。两块石碑之所以受到如此不公的待遇,是因为韩国民众一向将其视为“耻辱碑”的象征,拒绝承认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