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作为二战中著名的同盟国“三巨头”之一,虽深受世人敬重,但却没能坚持到二战的最终胜利时刻。以波茨坦会议为例,这是二战结束前的最后一次会议,原本应由三国领导人齐聚一堂,但最后到场的只有苏联的斯大林。美国总统罗斯福不幸在战争胜利前去世,这一切只能视为天灾,因而由副总统杜鲁门替代出席。至于英国的丘吉尔,他的“下台”则是另一回事了。二战结束后,他信心满满地认为保守党会在选举中获胜,自己作为党魁将继续担任首相。为了参与波茨坦会议,他在选举前毅然决定出席,但现实却令他大跌眼镜:工党以压倒性优势胜出,保守党惨败。会议进行到一半时,丘吉尔不得不匆匆赶回英国,取而代之的是新当选的工党党首艾德礼。丘吉尔虽表面上以自嘲的语气表示“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但内心的失落与愤慨无疑是难以言喻的。
那么,为什么当时的英国人没有选择继续让丘吉尔领导,带领他们赢得二战呢?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丘吉尔在战争期间采取了不少激进的措施,甚至不惜牺牲普通市民的利益。例如,当时英方破译了德国的密码,得知德国即将进行空袭,丘吉尔却为了保护自己破译密码的秘密,选择隐瞒空袭警报,令无数英国市民陷入危险。除此之外,工党的竞选策略更符合战后英国人对于安定和福利的渴求。而丘吉尔的诸多决策,也为大英帝国的崩溃埋下了隐患。
首先,回到二战初期,英国对待希特勒的绥靖政策备受争议。英国一方面希望通过让德国与苏联发生冲突,避免德国实力过于强大,另一方面,英国的国力已大不如前,面临维持殖民地和防范德国的双重压力。在法国迅速失败后,英国国内一些人认为,不如承认德国控制欧洲大陆的事实,将重心转向保卫殖民地,维持大英帝国的利益。然而丘吉尔坚定主张必须抗衡德国,并在维护殖民帝国的同时进行战争。这种双重压力的决策最终导致了二战胜利后,英国殖民帝国的崩溃。
其次,在英国与美国的关系上,与今天的密切合作相比,当时两国的关系远不是那么和谐。回顾一战时期,英国虽然成功拉拢美国参战,但却在战后将美国排除在外。美国对德国的投资为其复兴提供了巨大帮助,而英美之间的帝国互惠协议令美国对英国感到极大不满,一心想要削弱英国的殖民帝国。事实上,二战后,英国的殖民地一个个宣布独立,而美国和苏联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美国不仅在经济上逐渐取代了英国,甚至在军事和政治领域上也逐渐加强了其全球领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丘吉尔为了拉拢美国而付出的代价显得尤为沉重。为了交换一些破旧的驱逐舰,英国竟然向美国提供了大量海外军事基地,而这种让步在当时显得十分不必要。
从某种角度看,如果美国继续保持孤立主义,或许对于英国来说是更有利的选择。毕竟,二战中的美国,已经不像一战时那样,完全具备引导世界局势的能力。丘吉尔似乎依然沿用了二战前的经验,盲目地寄希望于与美国的合作,却忽视了美国逐渐崛起为全球霸主的现实。
再来看英国与苏联的关系。事实上,英国完全有可能通过与苏联的合作,更轻松地赢得二战。就像历史上拿破仑时期,英国与沙俄的联盟一样,英苏合作不仅有助于共同抗击德国,还能为战后两国携手对抗美国提供基础。可是,丘吉尔出于意识形态的考量,一直排斥与苏联合作。尽管德国入侵苏联后,英国提供了一些援助,但力度远不及后来加入的美国。最终,苏联与美国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而英国与两国的关系都相对冷淡。这一战略失误,不仅导致了英国在战后的外交地位下滑,也使其失去了与美苏对峙的资格。
当丘吉尔最终意识到英国的实力已经衰退时,他的应对方式依然不当,他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试图借此挑动美苏争霸,企图在其中从中渔利。然而,这种“隔岸观火”的做法不仅未能帮助英国恢复昔日地位,反而使得苏美两国的竞争更加激烈,最终英帝国的解体成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事实上,如果丘吉尔当时能够更加主动地拉拢苏联,英国或许能够在战后与美苏保持平衡,至少确保一个“三足鼎立”的国际格局。甚至如果在战争初期便建立起英苏联盟,联合抗击德国,或许能够有效排除美国的干预,保留更多的国际话语权。然而,丘吉尔的选择却让英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总体来看,丘吉尔带领英国赢得了二战,但却在另一层面上输掉了英国的帝国。所以,最终他未能继续担任首相,也并不令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