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这句话出自秦始皇在赵姬被囚禁于雍城之后对手下所说的命令。赵姬曾与嫪毐私通,甚至生下了两个儿子。事发后,秦始皇处决了嫪毐,并且把两个孩子摔死。自此,赵姬和秦始皇的关系彻底破裂,形同陌路。然而,许多人认为秦始皇在此事上做得过于残忍,尤其是对母亲的不孝之举,许多臣子纷纷劝谏。
秦始皇说了那句话后,依然有不少人劝谏,结果他一口气杀了27人。这一手段令人震惊。人们原本以为没有人敢再劝谏了,可是,竟然有人冒死再度上前,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呢?
一、普遍认为,这个人是茅焦。
在《史记》中,第28个劝谏秦始皇的人正是齐国人茅焦。茅焦虽然出身齐国,却在秦国为生谋。得知27人被杀后,茅焦依然敢于劝谏秦始皇,这显然是极为勇敢的举动,因为他明白自己可能会因此丧命。当时,因嫪毐的事件,吕不韦被罢免了相位,秦始皇终于掌握了大权。此时,齐国和赵国的使者前来恭贺,茅焦也在其中。
作为外来的客人,茅焦在劝谏秦始皇时有一定的优势。他告诉秦始皇,您雄心勃勃,志在一统天下,可是您却将母亲囚禁,这样的不孝之名一旦传开,必定会激起天下诸侯的反感,甚至可能导致抵抗。
茅焦的话让秦始皇深思。对于秦始皇来说,孝顺与否并不重要,唯有一统天下才是他真正的目标。任何可能妨碍他统一天下的事情,他都会尽力排除。若此事引发了恶名,影响到他的大计,秦始皇定然会追悔莫及。
茅焦的劝谏最终打动了秦始皇,秦始皇决定重新接回赵姬,并将她安置在甘泉宫。而茅焦也因此被任命为上卿。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秦始皇要杀掉27人,却偏偏听了茅焦的话呢?
1. 茅焦是外来之人,秦始皇必须重视。实际上,对于那27人的身份,史书并未详细描述。部分野史认为这27人可能是吕不韦的党羽,秦始皇可能借此机会清除吕不韦的势力。然而,我认为如果吕不韦真想复出,就不会让自己的支持者继续在秦始皇面前出言不逊。无论如何,茅焦的身份无疑更能引起秦始皇的重视。
秦国六代君王之所以能让国家变得如此强盛,正是因为他们善于任用外客。秦始皇也曾一度任用外客,但由于吕不韦与郑国的事端,曾一度实行“逐客令”。不过,李斯所写的《谏逐客令》发布后,秦始皇撤销了这一政策,开始重新重用外客。因此,在这个敏感时期,秦始皇必须要尊重像茅焦这样舍生忘死的外客。
2. 茅焦的劝谏触动了秦始皇的核心利益。那些被杀的27人,显然只是简单地指出秦始皇的不孝行为,单纯地劝说他应当接回母亲。然而,在秦始皇看来,孝顺的概念并不重要,他已经残忍地杀死嫪毐,还让赵姬的两个孩子丧命。茅焦从一统天下的角度出发,提醒秦始皇,如果不孝的名声传开,必定会影响他统一六国的事业。这个提醒,才是真正打动秦始皇的关键。
二、《战国策》中的劝谏者是顿弱
《战国策》和《史记》有些许不同,特别是在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上。司马迁在《史记》中将茅焦列为劝谏秦始皇的人,而刘向在《战国策》中却没有提及茅焦,而是把劝谏秦始皇的人改为顿弱。
顿弱是赵国人,他的劝谏同样犀利且有分寸。他告诉秦始皇:那些没有实际能力、只是名声在外的商人,虽然轻松获得粮食,却没有实质上的生产力;而那些辛勤劳作却没有名声的农夫,却很难存活。秦始皇虽然尊贵无比,但在他心中,似乎缺少了最基本的孝顺之名。
顿弱的劝谏非常聪明,他指出,虽然秦始皇志在吞并六国,但如果连母亲都不能孝顺,又怎能完成这一伟业?他的言辞直指要害,劝说秦始皇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顿弱与茅焦在劝谏的出发点上是一致的,但顿弱巧妙地绕开了直接的冲突,巧妙地引导话题进入秦始皇的真正关切——一统天下。这种劝谏方式令秦始皇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
总结:秦始皇杀掉27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劝谏方式过于直白,缺乏策略。如果是在像唐太宗李世民或宋仁宗赵祯这样开明的皇帝面前,劝谏可以更加直率,甚至带有侮辱性。但对于秦始皇这样的帝王,劝谏者必须学会投其所好,巧妙地引导话题,才能赢得帝王的认可。
这种巧妙的劝谏策略,无疑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