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在马戛尔尼的带领下,一支庞大的英国使团跨洋而来,踏上了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帝国中国的土地。当时统治中国的清朝正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自以为是天朝上国,对于西方的语言和文化心存藐视,缺乏专门的外语学院。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翻译工作成为一项极为紧迫的挑战。那么,在这场东西方大国摩擦与交锋中,究竟是谁来承担翻译的重任呢?或许很多人意想不到,答案竟然是一位神秘的中国人。
一、寻找翻译
马戛尔尼在被派遣组建使团之初,就开始考虑翻译的问题。他明白在北京生活的确有一些西方人,主要是长驻中国的传教士。这些传教士对于清朝官场的复杂关系相当熟悉,但马戛尔尼却担心,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地从英国的立场进行翻译,因此他更倾向于依赖“自己人”。然而,令人沮丧的是,当时的英国并没有可以流利使用中文的人。因此,马戛尔尼决定派出他的副手斯当东,前往欧洲寻找合适的人选。
在法国的尝试遭遇挫败后,斯当东来到了意大利半岛,令人惊喜的是,他竟然发现一些懂外语的中国人!许多读者可能会觉得这不可思议,毕竟在闭关锁国的乾隆年间,外来文化的传播是相当受限的。但其实,在雍正帝之前,一些西方传教士已经在中国的部分地区开展了传教活动,这其中还发展出了一些信徒,而一些忠诚的中国信徒从中国秘密返回欧洲接受教育。
二、中国翻译
在雍正帝初年,生活在清朝多年的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回到欧洲,并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创办了中华书院,专门对来自中国的年轻信徒进行教育与培养。之后,少数信徒们冒着清朝官方禁令的风险,偷偷从澳门乘船前来意大利求学。在斯当东的选拔中,有两位中国人脱颖而出,他们分别是柯宗孝和本文的主角——李自标!
李自标于1760年出生于甘肃武威的一个富裕家庭,父母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1773年,李自标离开了他生长的故乡,和同龄的中国朋友乘船前往欧洲。在他们的旅程中,他们经过繁华的巴黎,最终抵达那不勒斯的中华书院,在那里开始了学习生涯。在长达二十年的学业中,李自标对拉丁文和意大利文掌握得相当流利,他心中满怀希望,渴望回到中国传教,传播他所吸收的知识。
三、返回中国
就在双方合作愉快之际,柯宗孝与李自标成为了马戛尔尼使团的翻译。而在他们的任期内,他们还肩负一个特殊的任务,负责教授副使的儿子“小斯当东”学习中文。在这个过程中,李自标与小斯当东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随着使团即将抵达澳门,柯宗孝因为害怕遭清朝官方惩罚而选择了退缩,最终李自标成为了使团唯一的正式翻译。
李自标身着洋装,头戴精致的西式假发,积极参与了使团的所有活动,甚至是在与清朝官员的觐见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份,他化名为“娄门”,这是由于他的兄长在清军中担任中级军官。李自标的翻译工作得到了中英双方的充分认可,出色的表现让他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在访问结束后,马戛尔尼热情地邀请李自标前往英国,但李自标婉拒了邀请。随后,他更名改姓,秘密前往山西长治地区继续他的传教生涯,并于嘉庆年间在此地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