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时,司令部迎来了新成员——郭天民,他被任命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参谋长。郭天民的加入并非偶然。过去十多年,他一直在晋察冀地区参与战斗,是聂荣臻麾下的一员战将。可是,在当时,晋察冀地区军事将领的缺乏促使他最终转入刘邓指挥下。这个决定背后,究竟是为了增强晋冀鲁豫野战军的领导力量,还是另有隐情?
郭天民出身文化较好,先是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附属中学,后来进入黄埔军校六期。在1927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参与了张太雷领导的广州起义。1929年,他转入江西,进入井冈山,在部队内担任过多个职务,包括支队长、师参谋长、师长、军团参谋长、作战局长和军参谋长等。抗战初期,他被派往延安工作。然而,前线的发展过于迅速,急需干部加强领导工作,于是他被调往晋察冀军区,先后担任副参谋长和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期间,他指挥了许多重要战役,如牛道岭战斗、上下鹤山战斗、娘子关战斗等,表现出色。
随着抗战胜利,局势进入了相对平稳的阶段。国共双方虽在和谈,但局部冲突时有发生。1946年1月,停战协议签订后,晋察冀军区开始精简武装,削弱了不少有生力量。郭天民对此有不同意见,他一直在寻求妥善安排整编部队。几个月后,蒋介石和傅作义联手发动了对张家口的攻势,晋察冀军区虽做好了保卫和撤离工作,但由于西线兵力不足,傅作义的部队趁虚而入,最终晋察冀的部队撤离了张家口。
这次事件引发了郭天民的不满。张家口是他曾指挥收复的关键战役,尽管他并不斤斤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但这块曾经过激烈战斗夺回的土地失守,心里难免有所触动。更让他不满的是,军区精简过程中不仅削减了老弱病残的部队,甚至连一些精干力量也被削减。此事在萧克、郑维山等将领的回忆录中都有记载,这一改革显然并未达到预期效果。郭天民在涞源会议上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因此被调离了原有职务,晋察冀军区的2纵司令由杨得志接替。
然而,几个月后,中央工委领导前往晋察冀调查了这一情况,得知了郭天民的不满后,最终决定重新安排他的工作。从此,郭天民不再出现在晋察冀军区的指挥部,而是加入了刘邓的麾下,担任了野战军副参谋长,与李达共同协助刘邓的指挥工作。值得注意的是,郭天民曾在多个重要职务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担任过师参谋长、军参谋长和作战局长等,这使得他在作战方面游刃有余。
尽管郭天民的职务看似平调,他被任命为野战军副参谋长,但这个职务的调整并没有意味着他被降职。实际上,他并未失去曾有的指挥权力,只是未再担任军事主官。此时,野战军下辖的纵队并没有出现指挥员的缺乏,唯一可以说是需要补充的便是6纵司令王近山,他因伤暂时休养。不过,王近山的伤势并不严重,很快就能恢复,重新投入前线。郭天民被任命为副参谋长,实际上是专门为他增设的职务,而非单纯的职务调整。
当部队进入大别山后,新的根据地建设开始进行。王树声从后方调至大别山,带着自己的部队进入作战。因为王树声的身体状况不佳,他对鄂豫皖地区非常熟悉,因此被安排在该地区指挥作战。为增强当地的军事力量,郭天民被调任为副手,负责具体的作战指挥。这样,郭天民的角色逐渐变得更加重要,成为了王树声的得力助手。
到了1949年,全军改编时,郭天民回到野战部队,担任了3兵团副司令员。由于下辖的鄂豫军区和桐柏军区即将撤销,兵团领导力量需要加强,郭天民协助陈赓指挥作战,成为3兵团的核心成员之一。尽管郭天民在职务上始终没有升职,他的军事经验和能力让他在刘邓麾下的角色依旧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