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魏征原是李建成谋士,后来投奔李世民,为何没人说他是叛徒
创始人
2025-09-11 07:31:37
0

公元621年,李建成任命魏征为太子洗马,礼遇十分周到。五年后的626年,李世民发动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将李建成及其弟李元吉等人一同杀害。此后,李世民赦免了魏征,并让他担任了詹事主簿的职务。

实际上,魏征最初是李建成的谋士,并且多次为他提供智谋与策略。他深知李世民的能力远超李建成,因此时常劝李建成先发制人,尽量立下赫赫战功,以便在李渊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然而,在李建成被诛杀后,魏征选择投奔了李世民,并且为其出谋划策,协助李世民打下了“贞观之治”的根基。李世民深知魏征的忠诚与才干,甚至称他为自己的一面镜子,时常告诫自己:“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魏征对李世民的忠诚可见一斑,但这里却有一个问题。古代的忠臣往往仅忠于一位主子,特别是那些有才华的大臣。即使他们因某些原因转投他人,通常也会被视作背弃前主。那么,魏征作为李建成的谋士,为什么在李建成死后没有被指责为叛徒呢?

一些人可能会认为魏征只是身不由己,毕竟当时的局势复杂。但如果从另一角度看,明朝的方孝孺便是一个对比。作为建文帝的谋士,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方孝孺坚定不移地拒绝为其草拟诏书,最终为此遭受满门抄斩。方孝孺能够如此坚守立场,魏征为何不能呢?再看看当时的局势,朱棣明确告知方孝孺,靖难之役是家事,不必多管。可方孝孺却认为,皇家事务关乎天下,理应由天下人来决定。那么,魏征的选择是否也算是一种背叛呢?为何史书却没有批判他?

首先,魏征是个知恩图报之人。他最初仕途并不顺利,曾效力于武阳郡丞元宝藏,后来随着李密起事。李密虽然未能成功,但魏征仍受其重视,并向其献上了十条计策。然而,当李密遭王世充击败后,魏征便随其投降了李唐。李唐收留了魏征,李世民不惜一切代价救回了魏征,并且在魏征归顺后,李建成也对他礼遇有加。魏征感念李唐的恩情,便决定辅佐李建成。

第二,魏征具备识时务的能力。魏征是个聪明且有远见的谋士。最初他以为李密就是自己的明主,然而李密并未采纳自己的计策,魏征便意识到,李密并非自己理想中的明主。后来,他辅佐李建成多次提议,认为只有先手制服李世民,才可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尽管一开始李建成对魏征的计谋有所采纳,但后来由于自负轻敌,错过了许多良机,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结局。在这一过程中,魏征也意识到李建成并非自己的明主,最终选择了支持李世民。事实证明,李世民才是他真正的明主,他不仅成功协助李世民开启了“贞观之治”,李世民也让魏征声名远扬。

第三,魏征之所以没有被后世批评为“叛徒”,是因为他在投奔李世民后,做到了一个忠臣应该做的事。他以直言进谏闻名,无论是在什么环境下,他都敢直言不讳,毫不回避。在魏征提出的建议中,许多都是推动唐朝发展的关键。李世民能够采纳这些建议,并实践之,使唐朝在他的治理下走向辉煌。正因为魏征敢于提出批评并且为国家出谋划策,他最终被后人视为“忠义”的代表,而非叛徒。

实际上,并非所有倒戈之人都会被视作叛徒。倘若前主并非明主,倒戈之举更应视为“弃暗投明”。魏征虽然不能称为“弃暗投明”,但他最终投奔了明主,并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也为他赢得了后人的赞誉与尊敬。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陶瓷刚玉复合管 这是(17607997915)整理的信息,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陶瓷刚玉复合管:一种新型的管道材料 陶瓷...
拍卖速递!苏富比14件瓷器成交... 11月21日晚,香港苏富比“御赏菁华:重要私人珍藏中国艺术瑰宝”夜场圆满落幕。这场集结14件元明清宫...
原创 东...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很多事情的成败往往取决于能否把握住合适的时机。曹操决定攻打荆州,这个...
原创 曾... 银钱则量力资助,办事则竭力经营。——曾国藩 晚清时期的名臣曾国藩,拥有自己独特的人际交往理论。他认为...
原创 孙... 内容提要: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背后到底有哪些原因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今天我们要...
原创 如... 别看日本早早的成为发达国家,更是很长一段时间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其实在30多年前,日本也曾陷入...
新民艺评|黄丽珈:步履之间见乾... 昨晚的天蟾逸夫舞台叫好声连连,一众票友过足了戏瘾,《乌龙院》这出京剧经典,如同一幅流动的人物画卷,著...
上海石化招标结果:中国石化上海...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财产线索数据整理,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1月20日发布《...
吃膏方会发胖吗?还能喝咖啡喝茶... 咖啡或茶与膏方本身不存在冲突,只是大量服用易导致不适,不建议多服。
原创 溥... 有人说溥仪的一生堪称奇迹,是中国百年巨变的缩影;也有人称他为一部活生生的中国近现代史。从三岁起,他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