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中央决定组建南下支队,目标是进军湘粤赣,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支队的主力是由王震指挥的359旅,还有来自延安的干部大队。南下支队共分为6个支队,其中第一至第四支队主要由359旅的部队组成,第五和第六大队则由干部大队组成,人数共计900多人。干部大队的成员来自各个革命根据地,其中包括了新四军第五师、晋绥军区、太岳军区等,而这些干部大多都是旅团级的指挥员。
第五大队由贺炳炎和廖汉生带领,第六大队则由文建武和韩东山负责指挥。太岳军区的秦忠与查玉升,曾经是该区的团级干部,后被抽调到延安接受培训。现在,他们也加入了南下支队。南下部队的行动路线并不直接南下,而是先进入山西的吕梁地区,然后穿越太行山、太岳山等地再向南推进。这样做的原因不仅是为了补充物资,更是为了避免直接与敌人接触,从而减少战斗损失。若直接进入敌占区或国民党统治区,部队势必会遭遇激烈交火,影响作战力,甚至可能未到达目的地,部队就会损失惨重。
当南下支队抵达太岳军区时,秦忠、查玉升等人见到了他们的老首长陈赓和老战友,大家格外亲切。部队在这里休整,众人也趁机找回老战友,聚在一起叙旧。几位老战友特意去了尤太忠所在的团,又去了曾经服役的老部队。查玉升与秦忠,曾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四方面工作,主要负责交通队。抗战爆发后,部队改编为772团。与战友们的重逢,让大家感慨万千,大家激动得说不完的话。
当时,尤太忠担任着17团团长,他也曾从772团走出。尽管大家已久未相见,但一见面依然如同亲兄弟。根据惯例,老战友即将离去,尤太忠理应为大家准备些丰盛的饭菜,但那时是冬季,条件艰苦,根本没有什么食物能招待他们。于是,他们只是吃了些土豆蘸盐。查玉升与秦忠等人早已习惯前线的艰苦,不在乎吃什么,只要能叙旧,大家依然兴致盎然。
谈笑间,尤太忠诚挚地希望他们留下来,加入386旅继续战斗。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虽然很想留下,但南下支队肩负着重要的战略任务,关系到革命全局的发展。若能在湘粤赣站稳脚跟,革命的影响力将更为广泛。南下支队总共有五千多人,其中干部大队的队员才仅有九百多人。若是大家都留在太岳军区,如何推进南下工作?他们深知,军人必须服从命令,无法随意更改部署。
虽然大家都心生不舍,但仍然决定继续南下。查玉升心里却有些犹豫,他明白如果提出留在太岳的请求,很可能会被拒绝,因为这里的干部虽多,但新区的开辟更为紧迫。然而,他心中依然不愿离开,借口自己在尤太忠家里吃了不合适的食物,身体不适。
南下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任务,不仅需要应对复杂的战斗,还要忍受恶劣的自然条件。如果真的生病了,跟着部队南下,会拖慢行军速度,还可能因缺乏医疗资源而引发更严重的问题。若能留在太岳,至少能享受稳定的环境,不必日日行军,也能更好恢复健康。最终,考虑到这些因素,秦忠决定留在太岳军区,而查玉升则更加坚定地留下。
部队出发在即,秦忠向上级报告说自己病了,得以留在太岳。查玉升仍希望秦忠能与他一起留下,但秦忠还是选择了继续南下。自此,两人各自展开了不同的征途。秦忠南下湖北开辟根据地,后来又与王树声、李先念等部队会合,组成了中原军区,在中原参与战斗。后来的中原突围和鄂西北根据地的建立,秦忠为掩护主力负伤,大家曾一度以为他牺牲了。实际上,他去到了老丈人家中休养了两年,直到1949年才重返部队。
查玉升则留在了太岳军区,在解放战争时期,他编入了第四纵队,一路从中原打到了云南。解放后,秦忠留在了湖北地方,逐渐转型为地方工作,而查玉升则在军中担任副军长、军长等职务,最终被授予少将军衔。